创新思维驱动县域乡村振兴的缙云实践与思考
乡村振兴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县域作为政策落地关键枢纽,亟需以创新思维破解山区县“路径依赖”与“资源约束”困境。丽水市缙云县立足浙西南山区禀赋,以山海协作为纽带,在要素激活、产业升级、治理优化领域突破传统模式,构建“创新链引领产业链、制度链支撑价值链”的乡村振兴新范式,既践行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从输血式振兴到造血式发展”要求,更成为山区县域创新振兴的理论样本。
一、要素重构:创新破解山区资源局限
乡村振兴本质是生产要素优化重组,缙云跳出“就地取材”惯性,以跨区域协同与制度创新打破要素壁垒,为振兴注入活水。
土地要素“飞地化”重构空间价值。针对耕地与工业用地不足,缙云首创“消薄飞地+产业飞地”模式:杭州富阳缙云大厦通过“研发在杭州、转化在缙云”机制,为134个薄弱村带来每年数万元稳定收益,实现“异地置产、本地分红”;县域内推行“农田生态化改造+复合种养”,大洋镇前村村“茭白+冷链”模式让每亩收益显著提升,推动土地从“单一生产”转向“多元价值载体”。
人才要素“双向化”构建智力生态。打破“全职引进”定式,构建“外来智力+本土智慧”体系:通过“柔性引才”建“专家工作站”,推行“周末工程师”制度,云端服务茭白产业;激活本土人才,建“技能银行”开展定制培训,双溪口乡东里村项帅经培训实现周销售额30万元;将非遗传承人等“乡土人才”纳入体系,通过“莫干山民宿学校缙云分校”实现技术在地化,破解推广难题。
资本要素“多元化”形成合力。创新“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模式:争取山海协作资金建冷链、交易市场;引德清民宿资本与理念,打造3家中国百强民宿,形成“生态+文化IP +资本”模式,实现“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为产业提供多元资本支撑。
二、产业升级:创新重塑价值链条
缙云立足黄帝文化、生态农业资源,以“文化赋能、数字驱动、业态融合”推动产业从“初级生产”向“价值重构”跃升。
文化赋能实现价值升维。打破“产品即商品”认知,注入文化基因:“缙云烧饼”挖掘黄帝文化,从街头小吃升级为进驻长三角政府食堂的亿元级IP;东里村葡萄经品种改良与“农耕体验”场景打造,溢价超50%;前路乡“前路山纯”品牌整合农产品为“消费帮扶大礼包”,借文化包装实现价值倍增,印证“文化是最高级生产力”。
数字驱动重构运营逻辑。以“数字赋能”破山区产业“流通难、管理散”:前路乡依托蔬菜农事服务中心,实现茭白“自发购销”到“纳统销售”转型,全流程数字化让优质品率达92%;借鉴德清经验,壶镇镇陇东村“数治乡村”平台村民使用率80%,“居家养老”模块日活60%,实现“产业+治理”数字化双轮驱动。
业态融合拓展发展空间。以“农业+”打破产业边界:农业推行“稻田养鱼”“林粮间作”,统筹粮食安全、生态与增收;文旅整合仙都景区与黄帝祠宇资源,打造“民宿集群+研学+文化体验”,民宿需提前半月预订。
三、治理革新:创新构建善治格局
缙云突破“行政主导”传统,以“制度创新+技术赋能+主体激活”构建“共建共治共享”体系,为振兴保驾护航。
制度创新建“多元协同”架构。创新“党建引领+跨区域协作+村民参与”模式:山海协作中设“联合党委”统筹流域治理与产业利益;探索“社会企业”理念,引导合作社转型为“公益+市场”主体,形成“商业—社会价值”闭环,提升治理效能。
技术赋能促“高效便民”转型。坚持“需求导向”适配技术:陇东村“数治乡村”平台保留“板凳会议”,方言交互降低老人使用门槛,实现“线上+线下”融合;防返贫“云端帮扶平台”整合资源,开展“技能培训+就业对接”,推动从“输血”到“造血”转型,成山区数字治理“人性化范本”。
主体激活育“共建共享”生态。以“利益联结+文化凝聚”激活动能:产业中设“股权分红+二次投入”机制,让村民享红利、参决策;环境治理推“环保积分”,将垃圾分类等转化为物资兑换值;借“邻里守望”“乡贤理事会”重构社会资本网络,积累可持续发展动力,彰显“激发内生动力”内涵。
四、理论启示:创新引领振兴的本质要求
缙云实践蕴含深刻理论逻辑,为县域振兴提供关键启示:乡村振兴是发展理念、体制机制与路径的系统重构,需以创新破难题、找平衡。
创新需“系统思维”,统筹要素与城乡融合。“飞地经济”“山海协作”本质是打破城乡要素壁垒,实现“山区资源+城市资本”优化。县域需超越“就乡村论乡村”,将振兴纳入城乡融合全局,实现要素跨区域增值。
创新需“在地思维”,立足禀赋守正创新。缙云将黄帝文化、生态转化为优势,证明“特色即竞争力”。创新不是空中楼阁,需在把握本土禀赋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实现“现代功能+传统肌理”统一。
创新需“问题导向”,精准破解痛点。从“冷链破销售难题”到“柔性引才补技术短板”,缙云创新紧扣实际痛点。县域需深入调研,找准瓶颈,以精准创新实现一子落而满盘活,避形式主义“伪创新”。
站在新发展阶段,缙云以创新驱动乡村振兴的实践,诠释“高质量发展是必由之路”。其经验表明,山区县域只要有突破思维的勇气、尊基层的智慧、守民生的初心,就能走出特色振兴路,为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实践提供鲜活样本。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