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重”担当解析武汉“奋进密码”
当《新突破——牢记嘱托建支点重字在心步如磐》政论片的镜头掠过武汉三镇,千余组画面定格了这座城市的发展脉动。从年度经济总量跨越2万亿元,到2025年上半年首次突破万亿大关,武汉以“重镇重责、重器铸魂、重诺如山、重基固本、重锤定音、重若千钧”的“六重”担当,解码出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武汉方案”,在支点建设中书写了令人瞩目的奋进答卷。
武汉之“重”,首在创新。这座坐拥92所高校、130多万在校大学生的城市,始终以创新为核,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引擎,畅通“科技突破—产业转化—生态构建”全链条,让“惟楚有材”的底蕴转化为创新引领的胜势。41家在汉全国重点实验室聚焦探月工程、卫星导航等前沿领域,突破多项“卡脖子”技术,武汉智慧嵌入国产航母、北斗系统等“国之重器”。武汉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构建起“战略科技力量+新型研发机构”的创新矩阵。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打造“热带雨林式”的创新生态,通过“早期拨转股+中期风险投资+成熟期产业资本介入”的培育机制,让创新不再是实验室里的“独奏”,而是产业链上的“合唱”。2024年,武汉光谷、车谷、星谷、网谷、药谷等五大优势产业营收突破1.9万亿元,增长13.2%,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深度融合,推动这座传统工业重镇彻底摆脱“路径依赖”,走出一条“以创新促转型、以转型谋突破”的发展新路。
武汉之“重”,重在绿色。“江豚吹浪立,沙鸟得鱼闲”的诗意场景,如今已成为武汉长江生态修复的生动注脚。作为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武汉始终牢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殷殷嘱托,以生态为基,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图景。实施“双十工程”“双十行动”,全面落实河湖长制与长江十年禁渔,长江武汉段水质连续五年稳定保持Ⅱ类,“微笑天使”的回归印证了生态治理的实效。在“双碳”实践中,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交易规模稳居全国首位,累计成交额突破百亿元,碳普惠平台带动187万名市民参与低碳生活,东湖-日内瓦湖“两湖对话”等“双碳”主题活动永久落户江城,让“低碳”从政府倡导变为全民行动。武汉市武昌区率先提出建设全国碳金融集聚区,获批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以“平台支撑+金融纽带+活动载体”制度创新激活绿色发展动能,“双碳”生态“朋友圈”不断拓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已融入武汉城市血脉,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向奔赴”。
武汉之“重”,人民至重。超大城市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基层治理能力的提升。武汉以人民至上为治理核心逻辑,不断完善“党建引领、精细服务、科技赋能、多元协同”的治理机制,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径。百瑞景社区组建“百事帮”工作站、邻里小站,发动青年群体参与社区治理;多个小区党群驿站丰富幸福食堂、“嵌入式”托幼、青年夜校等服务场景,引导居民共谋共建;长城汇楼宇开办“楼宇托管班”“特色市集”,促进楼内企业稳定发展;全省首家“小哥公寓”投入使用,组建新就业群体志愿服务队,带动广大新就业群体成为社区治理合伙人;打造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平台,构建数字孪生“一张图”。通过治理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服务下延,凝聚党员群众合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使超大城市治理从“经验驱动”转向“组织驱动”“数据驱动”,让基层治理从政府“独角戏”变为多元主体“大合唱”,切实转化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从“牢记嘱托建支点”到“重字在心步如磐”,武汉的高质量发展既有“硬核”的经济实力、创新能力,也有“柔软”的生态底色、民生温度。当前,武汉正以感恩奋进的姿态,在培育新动能、增强竞争力、提升吸引力、强化通达力上持续“加码”。这座英雄之城必将在中部地区崛起支点建设中交出更优异的答卷,书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辉煌篇章。(汪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