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楼村蝶变焕新颜,武汉乡村振兴谱新篇
驱车驶入武汉市新洲区汉楼村,沥青路在阳光下延伸,光伏板闪烁如银河落人间,文化广场上孩童追逐嬉戏,果园里桃枝摇曳着丰收的希望。这幅充满生机的画面,正是武汉以“民生小切口”书写乡村振兴“大文章”的真实写照。从泥泞土路到通途坦道,从靠天吃饭到产业兴旺,汉楼村的十年蜕变,藏着“基建打底、实事暖心、融媒赋能”三维策略的实践智慧。
基建打底,筑牢乡村振兴的民生根基。乡村振兴,基础先行。曾几何时,汉楼村的土路晴天扬灰、雨天积泥,农产品运不出村,村民就医求学要绕远路。武汉卷烟厂驻村工作队从村民最愁的“行路难”入手,多年来持续投入帮扶资金,不仅拓宽硬化入户道路、搭建机耕桥连通田间,还在村组间装上太阳能路灯。这些“毛细血管”被疏通后,不仅农产品运输不再受阻,村民夜晚出门也多了份安心。农业设施升级同样暖到了心坎里,标准化晾晒场解决了粮食霉变的难题,新修的拦水坝和清淤后的塘湾,让农田灌溉有了保障。其实,基础设施的完善不只是修修补补,更给乡村发展攒足了底气。当路通了、水足了,村民发展产业的信心才更足,外面的资源也才愿意进来。
实事暖心,把民生温度融入乡村日常。乡村振兴既要面子新,更要里子实。武汉卷烟厂驻村工作队盯着民生痛点发力,一边守护“夕阳红”,一边托举“朝阳梦”。针对留守老人,村里设了护林员、保洁员等公益岗,让困难老人有了稳定收入;还办过“汉楼时光”摄影活动,帮老人们拍下纪念照,把温情定格在相框里。如今走进老年安置中心,常能看到老人在书画室练字、在广场聊天,曾经的孤单冷清早就被热闹取代。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也没落下,“共青团+”志愿服务做了多年,不仅送书籍、上安全课,还联合机构办了影视小屋,让孩子们能接触绘画、摄影这些新鲜事。这些事看着小,却像春风一样吹进村民心里。就像村民常说的:“路好走了,灯照亮了,看病方便了,日子过得越来越顺心!”
融媒赋能,让乡村故事走进更多人心里。现在酒香也怕巷子深,汉楼村能被更多人知道,“融媒赋能”帮了大忙。武汉卷烟厂的融媒体团队常往村里跑,拍过村里黑山羊、红冠桃的宣传片,还写过汉楼村的春日故事,其中一篇在新华网发出来后,好多人都知道了这个藏在武汉郊区的村子。融媒的作用不只是“吆喝”,更能帮村民赚钱。通过线上宣传加线下对接,村里的红冠桃卖出去不少,还吸引了游客来采摘。原来藏在山里的农产品,现在成了网红货;原来冷清的村子,现在有了新活力。说到底,融媒体不只是传声筒,更是帮乡村连接市场、实现增收的桥梁。
汉楼实践,带来武汉乡村振兴的启示方向与未来展望。汉楼村的变化,给武汉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参考的思路。国企帮村整合资源、志愿服务传递温暖、融媒体打开新局,这些做法的核心,其实就是把“民生小事”当“头等大事”,从村民最急的需求入手,做一件成一件,慢慢攒起乡村振兴的底气。武汉用汉楼村的实践证明,只要盯着民生干、跟着需求走,就能在乡村大地上绘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好图景。(马琬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