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刊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社会热点 > 基层动态 > 正文

不断涌现的涉农“新职业”为这个村的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2024-05-07 10:24:06 | 来源: 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哑柏镇人民政府

“园艺造型师、农业经纪人、电商、直播带货主播……这些不断涌现的涉农新职业,为我们苗木花卉产业输入了新鲜‘血液’,带来新的发展机遇。”4月30日,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裕盛村党支部副书记孙颖说。伴随着这些涉农新职业的增多,村民的收入增加了,也让大家对幸福生活有了新向往。

周至县裕盛村南望秦岭、北濒渭水,是西北地区久负盛名的苗木花卉生产专业村,在当地政府支持和引导下,1300余户村民几乎都嵌在苗木花卉产业的链条上。这一产业的发展壮大,不仅让这个村子的村民受益,更让周围村子甚至不少外地慕名而来的人尝到“甜头”。

4月29日一大早,天空断断续续地飘着小雨,周至县裕盛苗木花卉交易中心仍然一片繁忙的景象。在通往交易中心主干道两侧,停放着蒙、浙、晋、苏等打头的车牌,似乎在诉说这里苗木交易市场的火爆。

“作为裕盛村的一员,我大学毕业后放弃在城市工作的机会,直接回村开始从事苗木花卉种植,伴随着这一产业的发展,我也从最初的种植户成为合作社负责人、园林设计建设公司负责人,其实,我更像一个帮村民们将苗木卖个好价钱的农业经纪人。”裕盛村的康宽说。这些年村里有10多户村民成为他合作社的一员,通过设计建设公司,他们将苗木甚至卖到了北京等地,公园景观、商品小区、别墅等场所的园林设计也成了他们的主要业务之一,年收入也超过了500万元。在他看来,只有不停地在苗木花卉产业上深耕,才能带领更多的村民走向共同富裕。

涉农电商将“周至”苗木卖向全国各地

“通过电子商务平台销售花卉苗木后,我们打破了原有苗木花卉交易的淡旺季,除外春节前后的一个月,一年四季基本上都是销售旺季。”周至县裕盛村的侯辉说。如今,他每天都很忙,不是在苗木基地准备货源,就是给客户沟通发货。通过电子商务销售苗木以来,他的客户几乎遍布全国各地,年销售额从最初的30多元到现在近500万元,对于今年的销售额,他对突破600万元充满信心。

“你来我们这,就苗木这行,大的小的,但凡你想要的,就没有找不到的。”裕盛村副书记孙颖说。如今,裕盛苗木花卉交易中心建成展示大厅26.3万平方米,摊位600多个,客商580余户,年销售各种苗木花卉130亿余株。全村100%的农户不同程度从事并参与了苗木花卉的种植和销售,村人均年收入超过2万元。裕盛村苗木交易额早已超过5亿元,村集体收入达700多万元。

苗木销售市场的火爆,也为周边群众带来的商机。“一年到头,除却非常寒冷的时节,村子路口都挤满了密密麻麻的电动车和大量务工人员,这些从武功、杨凌,以及哑柏镇周边天不亮就出发的人都期望在裕盛找到挣钱的活计。”孙颖说。在这个交易市场,一天光装卸树苗,就能赚500元左右。

园艺造型师让苗木花卉从“粗放”向“精品”转型

从裕盛苗木花卉交易中心北门进入后,沿着主干道向南走几百米,一片造型精美的罗汉松让人眼前一亮。今年60多岁的来的莫水忠,来自浙江萧山,在周至销售苗木30多年了。他一边指挥工人小心翼翼种植新购进的罗汉松,一边精心地为罗汉松“整形”。在他看来,一棵造型精美的罗汉松和造型普通罗汉松相比,价格相差几倍甚至几十倍。

“23岁时到西安文艺路卖布,后来市场拆迁没处去,跟随老乡就到了裕盛,一待就是近30年,把妹夫、堂兄弟也带来经营起苗木生意。”莫水忠说。裕盛这个地方好,不排外。对于一年有多少销售额,莫水忠笑着说,这是商业机密不能说。

“老莫不仅仅是销售苗木的客商,更是将南方先进的工艺种植、养护、修剪技术带来了,如今他在销售罗汉松、黑松等精品苗木方面首屈一指。”孙颖说。正因为有老莫这样“园艺造型师”的加入,也带动市场苗木花卉由“粗放”向“精品”转型。

如今裕盛苗木花卉交易中心不仅有大苗、小苗交易区,还有盆景花卉区、景观区、无土繁育区和新品种展示区等。孙颖说,改变种植思路后,他们主要在精心修剪和造型上下功夫,向精品要效益。这几年下来,收益很不错。

“村民们现在都很富裕,家家都盖有新楼房,开着小轿车,不少村民还在西安、杨凌等地购买商品房,还有的村民在西安有专业的苗木经营及园林设计公司。”孙颖说。裕盛村的人并不满足和止步于当前,他们总在求新,或者说未雨绸缪,因为提前考虑到市场终究会有相对饱和的一天,裕盛村的人们已经积极搞起了产业转型,他们用30亩的地做试验田,种植来自俄罗斯的8号车厘子,挂果后又开辟了新的营收渠道。

近年来,周至县委县政府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大力发展猕猴桃产业、苗木花卉、蔬菜种植、沿山旅游、畜牧等富民产业。全县发展苗木花卉面积18万亩,裕盛苗木花卉市场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苗木花卉集散地,市场年交易额达5亿元以上。

如今,植物造型师已在裕盛村悄然兴起。“村里以前总去浙江、山东请师傅来做造型,看到机遇后,现在村里有不少人都在学习相关技术,大家接到的邀约都不少。”孙颖说。一个又一个新职业,不仅让村民们享受到产业发展的“红利”,更为乡村振兴带来新的活力。(魏文博 通讯员 商兴国)

【责任编辑:苏小静】
手机版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法律顾问人员查询广告服务诚征英才免责条款隐私保护廉政建设投诉中心联系我们手机版
中廉导刊-周刊网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17-2023 by www.dzzk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热线:010-57190328 值班电话:13031055678 投稿邮箱:cndzzkw@sina.cn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563号 京ICP备19041149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259 出版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078 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6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