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辛亥革命文物传播,看百年江城的变与不变
武汉,既拥有“光谷星河”闪耀的科技新颜,也珍藏着红楼青砖承载的历史记忆。既在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征程上阔步前行,更将“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熔铸于新时代的奋斗之中。唯有读懂这“变”与“常”的密码,方能深刻理解武汉何以能从首义烽火中走来,又何以能肩负起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引领长江中游城市群、打造新时代内陆开放新高地的历史使命。
武汉的“变”就在孙中山著作《建国方略》中的“于汉水口以桥或隧道联三镇”的伟大宏愿中,那曾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百年梦想。如今,武汉已飞架11座长江大桥、贯通多条过江隧道,地铁网络星罗棋布,九省通衢跃升为辐射全国的“超米字型”高铁枢纽与航空客货运双枢纽。长江天堑化飞虹,从地理阻隔蜕变为发展纽带,铸就了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地位的基石。
武汉的“变”镌刻在张之洞时代的“汉阳兵工厂”里,1911年武昌起义中,湖北新军大量装备“汉阳造”,从当初作为步枪的实战武器,到现在的光电子信息产业独树一帜,生物医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集群强势崛起。无不彰显着武汉紧跟时代浪潮。昔日硝烟弥漫的起义门旁,首义文化区与黄鹤楼、昙华林等串珠成链,成为文旅融合的金名片……武汉的“变”一直在追求卓越、迈向国际化大都市的路上。
武汉的不变的是“敢为人先”的胆魄。首义枪响,是武汉人骨子里“敢为天下先”精神最壮烈的迸发,新时代,武汉获批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成为全国首个交通强国试点城市、勇担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重任。每一次重大突破,都是“首义精神”在新时代的铿锵回响。
武汉的不变的是“勇担大任”的担当。辛亥首义精神的家国情怀与担当精神深植基因。无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承接大量重点工业项目,成为国家工业化的中坚,还是在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崛起战略中被赋予核心支点使命;乃至在抗击特大洪水等重大考验中展现的“英雄城市”气概,武汉始终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勇挑重担,彰显“大城”风范。
武汉不变的是“开放包容”的气度。近代汉口开埠,已使武汉成为内陆开放前沿,五方杂处孕育了兼容并包的城市气质。这份开放基因从未断绝。从张之洞广纳人才推行新政,到如今大力实施“学子留汉”工程、打造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和人才高地,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武汉始终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汇聚四方英才与资源,为发展注入不竭活力。遍布三镇的辛亥遗迹,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开放包容、追求进步的精神象征。
武汉的百年发展史,是一部在深刻变革中坚守精神内核的壮丽史诗。“变”,是顺应时代潮流、勇立发展潮头的必然选择,是在传承中创新,在坚守中突破的必由之路。“不变”则是武汉在百年沧桑中始终如一的“开放包容”气度,这种精神深深植根于辛亥革命的遗迹之中,更是城市精神生生不息的原动力。(周丽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