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态优先为导向书写陕北乡镇青年干部振兴新篇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从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的历史性转变,为基层工作注入绿色动能。陕北乡镇地处黄土高原腹地、黄河流域生态屏障前沿,面临着水土流失治理、生态修复保护与乡村振兴推进的双重使命。作为乡村振兴生力军的乡镇青年干部,更需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在沟壑纵横的黄土地上筑牢生态屏障,在黄河岸边奏响绿色发展强音。
思想铸魂强信念,锚定生态振兴坐标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新时代生态建设的根本遵循。青年干部需依托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三会一课”等载体,构建“理论学习+实地研学+案例研讨”三维体系,深学细悟生态文明建设重大关系。走进三北防护林工程现场感悟“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奉献精神,在黄河岸边水土流失观测点理解“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理念,以陕北治沙人“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典型案例筑牢思想根基,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融入血脉,把生态优先的发展导向转化为扎根基层的行动自觉。
一线攻坚显担当,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陕北的生态治理,既要直面水土流失的“硬骨头”,也要守护黄河流域的“生命线”。青年干部当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在生态修复一线锤炼本领。在水土流失治理中,带头学习淤地坝建设,协助农技专家开展土壤监测,引导群众参与梯田修筑;在三北防护林工程推进中,主动承担苗木管护责任,在风沙口治理点建立“青年责任区”,用脚步丈量每一片林地成活率。处理生态纠纷时耐心细致,如协调耕地与林地边界争议时,既讲政策法规也谈长远效益;落实禁牧禁伐政策时,既严格执法也帮群众谋划替代产业,让生态保护既有力度更有温度。
绿色发展谋实效,激活乡村振兴动能
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从来不是对立面,而是相互成就的共同体。青年干部要立足陕北特色,在“生态+”模式中探索富民路径。在苹果、红枣等特色产业中推广有机种植技术,协助建立农产品溯源体系,让“生态标签”成为增值砝码;依托黄土高原地貌与黄河景观,参与规划乡村旅游线路,打造“生态观光+民俗体验”项目,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在人居环境整治中,带头清理农村生活垃圾,推广垃圾分类与资源化利用,引导群众养成绿色生活习惯,让村庄既有“生态颜值”又有“生活品质”。
协同共治聚合力,构建生态保护网络
生态治理需要上下联动、多方协同。青年干部要当好桥梁纽带,推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群众参与、社会协同”的治理格局。在政策落实中,主动向群众宣讲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等政策红利,争取群众支持;在监督管护中,协助建立“村级巡查+群众监督+青年志愿”机制,及时发现制止乱砍滥伐、乱垦乱建等行为;在技术推广中,对接农业农村、林业部门专家,组织生态技能培训,让群众掌握科学治理方法。通过“小手拉大手”活动带动家庭参与生态保护,组建青年生态志愿服务队开展常态化护河护林行动,让生态保护成为全民自觉。
制度保障固长效,书写青春奋斗答卷
生态建设非一日之功,需靠制度机制保驾护航。青年干部要协助完善生态治理长效机制,细化管护责任清单,明确地块、林地、河段的管护责任人与奖惩办法;参与制定村规民约,将生态保护条款纳入其中,用乡规民约约束行为。以榜样为镜,学习陕北治沙英雄石光银、牛玉琴的奋斗精神,在生态治理中攻坚克难,在乡村振兴中勇挑重担,让青春在黄土地的生态蝶变中闪光。
黄土高原的每一片新绿,黄河岸边的每一次安澜,都承载着青年干部的使命与担当。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青年干部当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把生态保护作为终身事业,把乡村振兴作为奋斗舞台,在水土流失治理中挥洒汗水,在三北防护林建设中贡献力量,在黄河流域保护中践行初心,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生态振兴的田野上,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这片黄土地的青春答卷!(贾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