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刊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社会热点 > 生态中国 > 正文

筑牢基层根基,共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图景

2025-08-22 13:05:11 | 来源: 陕西省榆林市吴堡县张家山镇人民政府

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关键时期,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协同推进的要求日益迫切。基层乡镇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最后一公里”,既是政策落地的前沿阵地,也是人与自然互动最直接的场域,其在美丽中国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愈发凸显。唯有将生态治理融入乡村治理全过程,推动多部门协同攻坚,凝聚内外部保护合力,方能实现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的提升,为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筑牢根基。

基层乡镇是生态环境保护的“神经末梢”,其治理效能直接关系生态保护的成效。从山林管护到河流治理,从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到人居环境整治,乡镇层面的实践始终与群众生产生活紧密相连。在生态脆弱区,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的推进,离不开乡镇对土地利用规划的精细化调整。基层治理的“温度”与“精度”,决定了生态保护政策能否从“纸上”落到“地上”,更影响着群众对生态保护的认同感与参与度。

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的协同,在乡镇层面体现为发展方式的深刻转变。随着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乡镇探索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径:有的通过发展生态农业、乡村旅游,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有的通过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实现“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这种转变不是对发展的约束,而是对发展质量的提升——乡镇通过淘汰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培育节能环保新动能,既守护了生态本底,又为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攻坚协同治理是破解基层生态难题的关键。生态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治理不能依赖单一部门“单打独斗”。乡镇层面需打破行政壁垒,推动环保、农业、水利、林业等多部门联动,形成“一盘棋”治理格局。例如,针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乡镇可统筹环保部门的技术指导、农业部门的面源污染防控经验、住建部门的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制定一体化解决方案;在应对突发环境事件时,通过建立跨部门应急响应机制,实现信息共享、行动协同,将生态损失降到最低。同时,基层治理还需衔接上级政策与本地实际,向上反映生态保护中的难点堵点,向下整合村规民约、民间环保组织等社会力量,构建“纵向贯通、横向协同”的治理网络。

生态保护需要内外部力量共同呵护,凝聚多元主体的共治合力。从内部看,乡镇应激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通过入户宣传、党员大会等方式,引导群众主动参与垃圾分类、庭院绿化等行动,让“保护环境”从政府要求转变为群众自觉。从外部看,需借助科研机构、公益组织等社会力量的支持,为乡镇提供技术培训、资金帮扶和理念引导。例如,高校团队深入乡镇开展生态监测,帮助建立生物多样性数据库;公益组织发起“认领一棵树”“守护一条河”等活动,链接社会资源参与乡村生态建设。内外部力量的同频共振,能让生态保护从“政府主导”走向“全民共治”。

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的提升,离不开基层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与顺应。乡镇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承载地,其治理实践必须立足本地生态禀赋,避免盲目开发与过度干预。在山区乡镇,应严格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统筹森林抚育、水土流失治理;在湿地周边,需通过生态补偿、限养禁养等措施,维护湿地的净化功能与生物栖息地作用。这种“因地制宜”的治理智慧,正是提升生态系统韧性的核心要义。

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本质上是一场关乎发展方式与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基层乡镇既是这场变革的践行者,也是成果的受益者。当乡村的每一条溪流都清澈见底,每一片田野都生机盎然,每一座村庄都与自然相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图景便有了最生动的注脚。唯有持续夯实基层生态治理根基,以协同攻坚破解难题,以内外合力守护家园,方能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让美丽中国的愿景在广袤乡村落地生根。(宋雨潼)

【责任编辑:兰明启】
手机版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法律顾问人员查询广告服务诚征英才免责条款隐私保护廉政建设投诉中心联系我们手机版
中廉导刊-周刊网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17-2025 by www.dzzk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热线:010-57190328 值班电话:13031055678 投稿邮箱:cndzzkw@sina.cn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563号 京ICP备19041149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259 出版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078 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6360号
技术支持:沈阳网站建设公司-开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