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公园“绿”意正浓
2025年8月15日是第三个全国生态日,今年的主题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正值“两山”理念提出20年,武汉市武昌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时的殷切嘱托,聚焦“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奋力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目标迈进。以公园建设“小切口”做好绿色发展“大文章”,武昌区正精心描绘人、城、湖和谐共生的新画卷。
人民期待的城市,必然是生态美丽的城市。生态治理与环境质量的提升,是“绿水青山”焕发生机、释放价值的基础工程,更是“金山银山”得以实现的坚实底色。没有清澈的湖水、清新的空气、健康的土壤,再丰富的自然资源也难以转化为可持续的发展动能与惠及民生的福祉。紫阳湖是位于武昌区紫阳公园内的自然湖泊,它承载着宋时陆游、黄庭坚泛舟的诗意,是明清古城的历史遗存。但在城市化进程中,它曾一度蒙尘,水质恶化。近年来,武昌区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以深化河湖长制为关键抓手,通过水体净化系统建设使湖水实现自循环。引入无人机监测、水下机器人清淤等智能化手段,科技赋能环境综合治理,推动紫阳湖水质持续向好,系统施策建设“幸福河湖”。如今的紫阳公园,不仅成为市民亲水休闲、涵养身心的城市绿肺,其焕然一新的生态面貌更成为吸引文旅投资、激活周边业态的“金字招牌”。可持续发展需要良好生态做底,武昌区正以精心呵护的绿水青山,映衬出高质量发展的金山银山。
在高速发展的城市进程中,武昌区公园建设已从规模扩张转向深耕品质,形成了大公园引领标杆、小公园织密网络的绿色格局。以洪山广场为例,这座历经四次提档升级的城市地标,拥有约2万平方米绿地与72%的绿化覆盖率,是名副其实的“闹市绿洲”与生态示范窗口。小公园则见缝插绿,激活城市角落。武昌区持续推进“湿地花城”建设,盘活边角地、闲置地,2025年新改建口袋公园10个,提升小微空间11处,多次斩获省级“最美口袋公园”称号。汉秀剧场、八一路等地的口袋公园通过空间重塑与景观升级,显著提升周边居民家门口的绿色获得感与生活品质;武昌垃圾分类公园巧妙融合环保宣教与休闲功能,通过创意景观与互动设施普及分类知识,成为循环生态的生动注脚。在古城武昌,无论是宏大的广场还是精致的方寸,都积极向绿色发展平台转型。它们共同构成了提升市民幸福感的重要载体,成为激活城市绿色经济的重要一环。
时代发展催生新需求,公园正从单一休闲场所变身为集社交、文化、消费与自然体验于一体的多功能“城市客厅”。伴随武汉城水关系由“沿江背湖”向“拥江环湖”的深刻转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魅力日益彰显,文旅赋能生态的路径正成为武昌区的生动实践。正如紫阳公园依托“一池三山九景”匠心布局,不仅叠加自然生态、博览展示价值,更以园内汉剧博物馆为纽带,将传统文化转化为特色文旅资源,塑造了武昌区推动生态人文价值转化的样板;洪山广场在环境卫生、治安秩序、园林养护、设施设备、文娱活动五大领域持续发力,实现“五个一流”目标,彰显了公园作为综合服务载体的引领作用;新建于健康路游园内的星级城市驿站公厕,集如厕、饮水、休息、充电、适老适幼功能于一体,成功升级为温馨“驿站”,是公园服务向人性化、智慧化延伸的生动缩影。当公园突破传统边界向综合服务载体转型,武昌区的一项项扎实举措显著提升了市民家门口的绿色获得感与生活品质。这些生态筑基、文化点睛、服务护航的公共空间,正持续释放融合发展的生动活力,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价值转化。
“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并非取舍,而是融合共生的统一体。武昌区将持续用力推进全域绿化品质提升,从武昌公园“一角”见生态发展“长卷”,不断夯实生态基底,合理释放生态红利、驱动产业升级。在湖北加快“建成支点”的宏伟蓝图中,奋力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靓丽篇章,为市民增添更多可感可及的绿色福祉,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的生态动能。(王婉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