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基层减负陷入“形式主义陷阱”
常言“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作为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工作千头万绪,任务艰巨繁重。近年来,国家持续推进基层减负,多次强调要切实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治理注入源头活水,让基层干部能有更多时间精力沉到一线察民情、解民忧。
以减负为治理赋能,措施得当、成效明显。从开展“一网统管”“一表同享”改革,到加大行政编制“减上补下”力度充实基层力量;从把激励关爱干部的举措落到实处,到做实乡镇“吹哨”调度权、考核评价权、人事建议权等,基层在治理实践中的“话语权”逐渐增强……自上而下各级政府的这一系列政策举措,也在实践中检验了以“减”增效的实质作用。
在为破除形式主义而推行的减负工作中,更要警惕出现以新的形式主义反对旧的形式主义的“以毒攻毒”式落实。要将风险前置预防,关注各地是否出现“减负秀”预告,是否将减负简化为表面的“数字游戏”,简单将会议减少的百分比、文件压缩的厘米数、台账厚度的毫米数作为减负考核“硬指标”,迫使基层干部产生数据依赖,用“形式瘦身”代替效能提升,用痕迹完整掩盖工作缺位,违背减负本质。
破题形式主义异化问题,关键要看清隐藏在形式主义表象下的思想病根。要持续在强化党性下好“实”功夫,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从坚持政治原则的高度认识到形式主义的危害,时刻摆正政绩观、价值观、事业观,同时坚持群众立场,回答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不断在实践中涵养起为民担当的作风、实干苦干的精神。
基层减负,这场“减”与“增”的辩证变革必然不是数字游戏的比拼,本质上更是民心向背的检验。各级政府部门要建立起“实干为要”的考核导向,从实处着眼、用实干考量、用实绩说话,真正将减负措施落到实处,引导基层干部将“痕迹管理”回归于服务本质、使“表格政绩”让位于民生实绩。
唯有越来越多的基层干部从“文山会海”的形式主义中解脱出来,并在“实干”指挥棒下坚定走向田间地头,投入到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民生服务的“主赛道”,基层减负才算是真正抓到了实效,基层才能更有活力,干部才能更有动力。(徐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