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融合发展:破解三农困局的战略新思维
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核心议题。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五周年之际,我们站在城乡关系重构的历史节点发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12年跑赢城镇居民,但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距仍高达2.88万元;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突破62%,但粮食主产区农民种粮积极性持续走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覆盖96%的行政村,但每天仍有约80个自然村消失。这些看似矛盾的现实数据,揭示出传统城乡二元治理模式的深层困境,呼唤着更具革命性的制度创新。
一、制度性障碍:城乡要素流动的隐形藩篱
城乡户籍制度形成的身份鸿沟,仍在制造着惊人的资源错配。2.9亿农民工群体创造的7.8万亿非农收入中,约68%通过汇款渠道回流农村,形成“打工-建房-空置”的畸形循环。土地制度约束下,农村宅基地闲置率超过18%,而城市住宅用地价格十年间暴涨5.6倍。金融资本下乡遭遇制度性梗阻,县域存贷比长期低于60%,形成“农村资金倒灌城市”的虹吸效应。
要素市场的行政性分割导致资源配置严重失衡。城市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面临"非农化"政策红线,社会资本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比例不足12%。技术要素流动受制于知识产权保护薄弱,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40%左右。人才要素的单向流动特征明显,农业院校毕业生本专业就业率持续低于30%。
二、双向赋能:构建新型城乡共生关系
浙江"两进两回"行动提供了制度创新的范本。通过科技进乡村、资金进乡村,青年回农村、乡贤回农村的政策设计,三年内吸引12.6万名人才返乡创业,带动农村数字经济规模突破6000亿元。重庆地票制度改革破解土地要素流动困局,14年间交易地票35.2万亩,反哺农村资金1067亿元,形成城乡土地价值转换的良性机制。
数字技术正在重塑城乡要素配置模式。农产品电商直播带动2000万新农人转型,2022年农村网络零售额突破2.17万亿元。区块链技术赋能的土地确权系统,使全国承包地确权登记率达96.2%。农业遥感卫星系统实现耕地监测精度达到95%,为生产要素数字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三、制度重构:开创城乡融合新格局
城乡融合发展需要突破性制度设计。广东佛山南海区的"三块地"改革试点,通过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实现土地增值收益村集体留存比例达70%,探索出土地制度改革新路径。山东寿光的"蔬菜银行"模式,将430万吨蔬菜仓储能力证券化,创新农产品价值实现形式。
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进入深水区。全国统一的建设用地二级市场试点已覆盖104个城市,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面积超19万亩。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建设加速,2022年完成交易额突破5000亿元。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正在形成,土地要素配置效率显著提升。
站在城乡关系历史性变革的转折点,我们需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气推进制度创新。当城市资本能够合规进入农村土地市场,当农民住房财产权可以合法抵押融资,当科技人才下乡享有与城市等同的发展机会,城乡要素的平等交换才能真正实现。这种制度性突破不是对城市化的否定,而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必由之路。唯有打破制度性壁垒,才能释放三农发展潜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持久动力。(高慧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