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伟大抗战精神,汲取新时代奋进力量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牢记历史,是为了开创未来;不忘战争,是为了维护和平”。今天,我们纪念胜利,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守护不能忘却的记忆,更是为了汲取走向未来的力量。伟大抗战精神,是民族危亡之际万众一心、血战到底的巍巍丰碑,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广大党员干部生逢其时,要从伟大抗战精神中汲取新时代奋进的不竭动力,书写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民族复兴新篇章。
坚定理想信念,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写进民族基因。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信念是奋斗的基石。从杨靖宇“还有中国吗”的生命绝响,到焦裕禄“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的赤子情怀,再到黄文秀“青春献给脱贫一线”的无悔抉择,无不是将“小我”融入民族“大我”的生动诠释,让信仰在为人民奋斗的实践中绽放光芒。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也比任何时期都更需要以坚定信念抵御“软骨病”“恐惧症”“无能症”。面对多元思潮的冲击,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感悟抗战英烈以身许国、矢志不渝的赤胆忠心,自觉将个人理想融入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作为最高追求,把爱国情、强国志转化为立足岗位、建功立业的实际行动。
保持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将“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练就钢铁骨骼。平型关的冲锋、台儿庄的巷战、狼牙山的纵身一跃,昭示着胜利从无坦途。今天的“敌人”,可能是关键核心技术的壁垒,可能是乡村振兴路上的贫困难题,也可能是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斗争精神内核永恒,但斗争的形式、对象、策略已深刻变化。广大党员干部需发扬“越是艰险越向前”的锐气,涵养“草摇叶响知鹿过”的见微知著能力、“一叶易色而知天下秋”的预判能力。必须时刻秉持“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守土有责、负责、尽责。面对矛盾敢于动真碰硬,遭遇危机勇于挺身而出,针对歪风邪气坚决亮剑斗争。尤其要在驾驭复杂局面、破解改革难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斗争一线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真正锻造出堪当时代重任的“铁肩膀”和“硬脊梁”。
坚持持久战的战略定力,将“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铸成精神丰碑。毛泽东同志《论持久战》以穿透历史的洞察力,指明“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属于中国”的光明前景;从“蛟龙”入海到“嫦娥”奔月,从“北斗”组网到“复兴号”奔驰,每一项大国重器横空出世的背后,无不是“甘坐冷板凳”的执着、“十年磨一剑”的坚守,这是新时代“持久战”精神的璀璨结晶。今天,面向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广大党员干部应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不可逆转的信念,坚信有党的坚强领导,有人民作为依靠,就没有无法逾越的困难,没有不可战胜的风险挑战,这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应对一切风险挑战的根本保证。涵养“打持久战”的战略清醒与“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担当,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韧劲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一步一个脚印攻坚克难,积小胜为大胜,向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坚定前行。
抗战的胜利已载入史册,而抗战精神的火炬,必将照亮新时代的未来征程。让我们将对先烈的无限崇敬,熔铸为对党忠诚、为民尽责的赤胆忠心;将对历史的深沉感悟,转化为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实干激情;将对和平的无比珍视,汇聚成万众一心、强国复兴的磅礴伟力。在新的赶考路上,广大党员干部勠力同心,必将书写出无愧先辈、无愧时代、无愧人民的盛世华章!(陈博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