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刊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党建创新 > 时评 > 正文

爱国之心,育于日常,铸于灵魂

2025-08-26 16:39:26 | 来源: 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舒洪镇人民政府

在时代浪潮奔涌向前的今天,爱国主义教育并非高阁之上的陈旧卷帙,而是流淌于民族血脉中的不息之火,是凝聚亿万人心的精神纽带。它绝非简单化的口号堆砌或形式主义的机械重复,而是一项关乎国家根基、民族未来的灵魂工程,需要我们以深邃的历史眼光、鲜活的时代气息与真挚的情感投入,将其融入日常,化入人心。

爱国主义教育首先植根于对历史的深刻理解与敬畏。一个民族若忘记来路,便难以前行。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是一部辉煌与苦难交织、奋斗与复兴相续的壮丽史诗。这其中,既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民族气节,也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真正的爱国教育,应引导人们穿越时空,感受历史的脉搏,理解我们的民族从何处来,历经怎样的艰辛与荣光,从而在内心深处树立起坚定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这种教育,绝非灌输枯燥年代与事件,而是开启一扇与先贤对话的窗,让文天祥的浩然正气、林则徐的铮铮铁骨、无数革命先烈的慷慨悲歌,成为滋养爱国情怀的沃土。

然而,爱国绝非沉湎于过往荣光或陷入狭隘排外。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本质上是一种开放、包容、理性的深厚情感。它要求我们既珍视自身文化的独特性,也拥抱全人类的优秀文明成果。真正的爱国者,是那些为国家的进步而欢欣,为其不足而忧思,并愿为之奋斗改进的人。爱国主义教育因此必须与批判性思维相结合,培养的是具有建设性视角的公民,而非盲从的个体。它鼓励我们清醒认识到国家发展过程中的挑战与差距,将爱国之情转化为刻苦学习、勤奋工作、锐意创新的实际行动,在各行各业为民族的伟大复兴添砖加瓦。这份爱,是推动社会前行的动力,而非固步自封的围墙。

尤为重要的是,爱国主义教育不能沦为空洞说教,必须贴近生活、触动心灵、落地生根。它存在于父母讲述的家风故事里,存在于语文课本中铿锵有力的诗句间,存在于升旗仪式上那抹令人心潮澎湃的鲜红之中。它更体现于对脚下土地的热爱——对社区环境的爱护、对文化遗产的守护、对手足同胞的关怀。互联网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更需创新形式,运用新媒体、影视作品、文艺创作等生动载体,将宏大叙事转化为可感可知的故事与情感体验,让正能量充盈网络空间。当我们为航天员的“太空漫步”欢呼,为运动员的顽强拼搏喝彩,这些具体而微的时刻,都是爱国主义教育最鲜活、最深刻的课堂。

归根结底,爱国主义教育的崇高目标,在于塑造一种内在的身份认同与精神归属,唤醒每一个个体与国家民族命运休戚与共的自觉。它培养的不是旁观者,而是肩负责任的参与者;不是短时的激情澎湃,而是理性持久的奉献与坚守。让爱国主义的种子在日常生活中萌芽,在理性思考中茁壮,在实践行动中结果,最终汇聚成推动国家进步与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这力量,源自历史,照进现实,指向未来。它无声却有力地告诉我们:爱国,是此生最深沉、最荣耀的眷恋与担当。(施远超)

【责任编辑:司马州】
手机版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法律顾问人员查询广告服务诚征英才免责条款隐私保护廉政建设投诉中心联系我们手机版
中廉导刊-周刊网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17-2025 by www.dzzk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热线:010-57190328 值班电话:13031055678 投稿邮箱:cndzzkw@sina.cn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563号 京ICP备19041149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259 出版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078 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6360号
技术支持:沈阳网站建设公司-开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