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影像中照见历史的深度与温度——评《南京照相馆》
电影《南京照相馆》自上映以来,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叙事方式,引发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与热议。作为一名史志工作者,观影后,我深感这部影片不仅是一部电影作品,更是一部生动的历史教材,从影像的维度为我们呈现了一段不容忘却的民族记忆,为历史研究与传播提供了新的思路与视角。
从史志研究的角度来看,《南京照相馆》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影片以1937年南京大屠杀为背景,通过一家普通照相馆的故事,将那段沉重的历史具象化。片中诸多情节都有真实的历史事件作为支撑,如人物冒险保存日军暴行证据的情节,便是以罗瑾、吴旋等平民保存南京大屠杀照片的真实经历为原型。这些历史细节的呈现,使得影片不再是虚构的故事,而是历史的真实映照,为史志工作者研究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提供了影像资料的补充。它让我们看到,在官方档案、文献资料之外,电影这一艺术形式能够以更直观、更具感染力的方式,还原历史现场,展现历史事件中的人性光辉与黑暗。
电影在历史叙事上也有独特之处。它跳出了传统抗战题材宏大叙事的框架,聚焦于普通百姓的命运。史志记录往往侧重于重大历史事件、政治变革以及重要人物,但历史从来不是少数人的独角戏,而是无数普通人共同书写的。《南京照相馆》中的照相馆老板、邮差、演员、裁缝等,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他们原本有着各自平凡的生活和微小的愿望,战争的到来却将他们卷入了历史的洪流。影片细腻地刻画了他们在战争中的恐惧、挣扎、觉醒与抗争,让我们看到在历史的紧要关头,普通民众是如何凭借着朴素的正义感和爱国情怀,做出了不平凡的选择。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方式,填补了史志研究中对普通民众个体命运记录的相对不足,使历史更加立体、丰满,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的推动作用。
在传播历史文化方面,《南京照相馆》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让历史走进大众视野,引发人们对历史的关注与思考,是史志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这部电影的热映,无疑为历史文化传播提供了成功范例。它以电影艺术为载体,将严肃的历史题材转化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吸引了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观众走进影院。通过观影,观众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和平的珍贵,从而激发人们对历史的敬畏之心和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这也启示我们,史志工作者在今后的工作中,可以借鉴电影、电视剧、纪录片等多种艺术形式,创新历史文化传播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史志、热爱史志。
当然,作为一部电影,《南京照相馆》在追求艺术感染力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与史志严谨性要求不完全一致的地方。例如,在情节的编排上,为了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和冲突性,部分情节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艺术加工。但这并不影响其在历史呈现和文化传播方面的积极意义。我们应该以客观、包容的态度看待这种艺术与历史的融合,既要肯定电影在传播历史文化方面的贡献,也要明确史志研究与艺术创作的区别,在各自的领域内坚守原则,共同为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而努力。(高慧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