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土特产成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地推动产业振兴,要把“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透。“土特产”看似普通,却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一招,从深山菌菇到沿海海产,从草原奶制品到江南丝绸,这些承载着乡愁记忆的土特产,不仅是地理标识的具象化呈现,更是乡村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支点。各地要以系统思维构建发展闭环,让“土特产”实现跨界融合发展,真正成为打开致富之门的金钥匙。
深挖“土”的资源。一方水土一方味。我国地大物博,不同的气候、土壤、水源,滋养了不同的自然物产,围绕土特产,大有文章可做。一方面,党员干部要带头开展调查研究,摸全面、摸清楚乡村的自然资源,挖出更多独具特色的“产业资源”,让更多的“土特产”亮出来、走出山,成为“摇钱树”。另一方面,要深挖传统文化、地方习俗、非遗文化,丰富其内涵,立足本土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选准产业发展突破口,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土味”路线。同时,打开视野用好当地资源,用现代经营理念、标准、方式把“土”味彰显出来,加快把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
放大“特”的优势。土特产是独特乡土资源孕育的地域产品,也是一个地方独具一格的重要标志。在消费升级的浪潮中,“特”的价值正在被重新定义。盱眙龙虾通过制定全国首个小龙虾养殖标准,实现价格较普通龙虾溢价40%;云南咖啡豆凭借雨林种植模式获得国际有机认证,每公斤售价提升5倍。一个特产成就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的成功案例已然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选择。各地发展特色产业,要弄清本地家底,哪些有优势、需发挥,哪些有潜力、可培育。同时还要跳出本地看别人有什么,在横向对比中谋求差异发展,深耕“差异化”“特色化”。依靠“数字化吆喝”来扩大传播力、影响力,既打出招牌、擦亮品牌,又精准施策、不盲目跟风、升级服务品质,塑造出自己的竞争优势。
延伸“产”的链条。产业振兴,要植根农村,更要跳出农村。在广西柳州,一碗螺蛳粉串起了550亿元产值的产业链,从竹笋种植到酸豆角加工,从米粉生产到电商物流,15万个就业岗位在产业链上生根发芽。要想让特色产业之路越走越稳、越走越宽,既需要有立足土特产延伸产业链的思维,也需要有跳出土特产看“土特产”的视野。要以“土特产”为媒介,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在“链”上多下绣花功夫,延长产业链、畅通循环链、做强富民链。推动农旅、文旅融合发展,从单一“卖果子”向“卖文化”“卖体验”转变,催生更多现代农业新业态,让“土特产”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致富产业、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引擎。(胡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