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怀长不释,一语一酸辛——国之殇,未敢忘
今年是第11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南京城里,凄厉的防空警报、悠长的和平钟声、低鸣的停驶汽车,无不传递着中华儿女的无限哀思。全国人民在各地举行各种悼念活动,共同追忆那一段苦难深重的历史,深切表达了以史为鉴、捍卫和平的坚定决心。
1937年12月13日,日寇侵凌,山河板荡,南京沦陷,秀美的六朝古都,在一夜之间变成了积尸如山的人间地狱。在城破的数周内,残暴的日本军队烧杀掳掠,无恶不作,对南京城及周边地区展开了举世震惊的大屠杀,死难者总数达30万人以上。时隔87年,中华大地早已远离了战火硝烟,但是放眼国际,战争的阴霾并未远去。当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和地区格局深度调整,全球不稳定因素急剧增多,我们比以往更加需要铭记苦难辉煌的历史,让爱国主义的旗帜在中华大地高高飘扬。
铭记历史,是为了传承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回顾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无数中华儿女不畏强权、前赴后继,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壮歌,彰显出气贯长虹的爱国主义精神。即使在南京大屠杀期间,面对武装到牙齿的法西斯分子,手无寸铁的南京市民也进行了殊死抗争,让日军“不敢单独出军营”。八十多年后的今天,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我们不再被动挨打,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种斗志和气概的一脉相承。
铭记历史,是为了坚定追求和平、捍卫和平的坚强决心。我们每年隆重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不是为了传递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警醒未来。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先辈们用斑斑血泪警示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御侮必先自强,和平是祈求不来的。正所谓敢战方能言和、有备才能无患,只有不断增强维护和平的强大能力,永久和平才会成为愈发切近的希望。
铭记历史,是为了凝聚万众一心、开创未来的磅礴力量。回首艰苦卓绝的十四年抗战,在中国共产党号召、领导下,中华民族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凝聚起同日本法西斯血战到底的空前斗志,取得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时至今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曙光在前,但越是接近目标,越是充满风高浪急乃至惊涛骇浪的风险挑战。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需要凝聚共识,以“越是艰难越向前”的坚强斗志,一步一个脚印把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变为现实。
朵朵白菊,寄寓深悲,声声警报,警醒世人。时值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我们深切缅怀南京大屠杀的无辜死难者,缅怀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缅怀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昭昭前事,惕惕后人,对先辈最好的告慰,就是不断创造新的伟大历史。今日之中国,昂首屹立世界民族之林,正不断展现日新又新的发展面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擘画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改革旗帜,谱写时代新篇,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书记助理 张一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