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调周年:解锁驻村“密码”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转眼又是八月时节。一年前,我同其他几位选调生一道,怀揣着理想汇聚而来。这一年里,我们走出象牙塔,走向社会门,适应基层工作,实现角色转变,在攻坚克难中寻找驻村密码。
不忘初心,增强本领,解锁“成长”密码,争取迈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境界。知无涯,学无尽,学习是没有尽头的。先有庄子的“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也”,后有毛泽东同志的“活到老,学到老”,再有习近平总书记的“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作为选调生,我们不缺干事的热情,更多的是缺乏实践的经验。因此,不能因为前脚刚跨出学校的大门就对学习有所懈怠,要不停地在实践过程中寻找运用理论知识的最佳途径、探索提升干事本领的秘诀窍门,早日摘掉“三门干部”的头衔,做群众工作的“万事通”。
迎难而上,锲而不舍,解锁“信念”密码,避免掉入“‘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陷阱。古人云:“言之非难,行之为难”,成绩不是喊喊口号就能做出来的,而是实打实地干出来的。有的人做事缺乏韧性,遇到困难只会做把头埋进沙子的鸵鸟,碰到“硬茬”就做“缩头乌龟”;还有的人做事缺乏耐性,总是贪图工作效果立竿见影,却不知“积跬步而至千里”的道理。我们要学黄大发绝壁凿渠“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决心、学黄文秀走遍贫困户“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耐心,敢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有百米冲刺的拼劲,也有驰骋千里的韧劲。
下沉基层,以民为本,解锁“群众”密码,绝不陷入“‘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困境。“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走进基层是我们倾听民声中的“事无巨细”和感受民生中的“苦辣酸甜”最好的方式。如果只是坐在机关大院里,既没有机会感受“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悠然自得,也体会不到“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惬意喜悦。《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曾提到:“我们读了很多书,但书里有很多水分,只有和群众结合,才能把水分蒸发掉,得到真正的知识。”所以他在梁家河同陕北人民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干在一起,群众给了他帮助,他也将科学知识和先进文化回馈给了接纳他的人民。因此,我们要把握好深入基层、融入群众的机会,走进田间地头、了解家长里短,把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牢记在心中、落实到行动。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驻村“密码”有千百种解法,唯有永葆一颗不变的初心、不减的决心和不灭的恒心砥砺前行,方能“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浙江省慈溪市宗汉街道马家路村选调生 徐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