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公共数据“用于民,惠于民”
党的二十大报告就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提出了新部署,新要求。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国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建设指南》,提出要加强政务数据汇聚融合,共享利用,不断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和服务效能。“数”写新征程,要进一步聚焦人民所需,群众所盼,推动公共数据依法依规向群众开放,让“数字惠民”可感更可及。
材料“减负”,用“电子亮证”清理“政务服务”拦路虎。一方面要运用技术手段,充分向群众开放电子驾驶证、行驶证、户口本、毕业证和公积金缴纳证明等各类政务信息,将智能手机打造成个人证件“百宝箱”,推动电子证照代替纸质证明,电子表单代替纸质工单,电子签章代替部门公章,充分运用数字技术为政务服务“减负”,让群众办事“空手而来,满意而归”。另一方面也要从制度层面着手,增强“电子亮证”在政务服务流程中的认可度和适用性,“不摆花架子,只做真服务”,通过各部门业务协同,权力梳理和流程再造,提升公共数据在服务实践中的应用水平。
角色“转变”,用“精准算法”掌握“群众办事”主动权。转变政务服务主动权,就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通过数据筛查和分析研判,精准定位潜在服务的重点人群,提供核酸检测证明到期提醒,驾驶证、行驶证到期催办,借阅图书到期归还,独居老人隐患排查,失业人员再就业等业务的预警和推送服务。变“群众被动发现”为“系统主动推送”,变“群众被动申请”为“政府主动覆盖”,变“群众寻找事项”为“事项匹配群众”,才能为广大群众提供“管家式”的政务服务体验。例如,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疫情防控系统,依托省市县三级公共数据平台,调用健康码和重点人员接口,在大会期间排查出红黄码人员150人,重点人员180余人。基于省回流风险地区数据,发出风险行程预警1300多条,为乌镇峰会筑起了坚实的安全堡垒。
隐私“守护”,用“电子凭证”筑起“私密数据”防火墙。保障公共数据安全,维护公民数据隐私,防止数据资产的非法传播是数字政府建设的重中之重。这就要求各类数字产品利用好加密手段和电子凭证技术,充分保障数据安全。比如,通过探索利用新型加密技术实现数据的动态加密传输和分布式加密存储,运用区块链技术为每一次数据操作生成电子凭证,实现数据调阅记录全程留痕可溯源,为公民数据信息安全筑起密不透风的防火墙。
民生所需是政务服务的“源代码”,是公共数据的“根目录”。加强数据共享开放,让数据“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才能让数字化改革红利惠及全民,持续提升群众办事满意度,使数字化改革红利真正飞入了寻常百姓家。(浙江省桐乡市大数据中心 吴吉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