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要学会坐“三种板凳”
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强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决定事业兴衰成败。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只有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当作矢志不渝的追求,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汇聚民心、赢得民心,这就要求党员干部要习惯坐“硬板凳”,永葆为民服务的进取心;要甘于坐“冷板凳”,养成十年如一日的责任心;要常坐“矮板凳”,走到基层与群众心连心。
习惯坐“硬板凳”,就是要求党员干部提高自身本领,常有忧患意识。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只有习惯硬板凳的“硬”,筑牢党员干部的信仰之基,不断去实践,学理念,增强自身素质,才能时刻保持警醒,形成一股不畏困难的拼劲。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常学常新,补足党员干部精神之钙。做工作遇到难题是常有的事情,要从难题中总结规律,在解决困难的途中磨砺自身,练就一身过“硬”本领,才能避免在关键时刻产生懈怠,迷失自我,才能及时的解决人民群众心头的难题,得到人民群众的信任。
甘坐“冷板凳”,就是要求党员干部主动扎根基层,奉献理想信念。入深水者得蛟龙,入浅水者得鱼虾。有些基层干部缺乏工作热情,对待工作敷衍了事,这是因为他们好高骛远,怕吃苦,心浮气躁坐不住。实际上,党员干部,特别是扎根基层的干部,更应该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去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把冷板凳坐“热”,积小胜为大胜。在基层,便要扎根基层。把简单的事情重复做就是专家,将重复的事情认真做就是赢家,党员干部在琐碎又重复的工作中更能自身理想信念,实现为人民服务的人生价值和人生意义。
常坐“矮板凳”,就是要求党员干部走进人民群众,多听群众声音。要和群众坐同一条板凳,沉下身子走到人民群众之中,看看人民怎么做,听听人民怎么说,是每个党员干部的责任和义务。唯有沉下身子,才能看清群众脸色,听到群众呼声,读懂群众的急难愁盼,找准问题的解决方案。人民群众不需要那种只会拍脑袋、拍屁股的干部,他们需要的是能够和他们站在一起,用平等的语气和他们说话。真心实意为他们着想的人民公仆。因此,党员干部应该常坐坐人民的矮板凳,了解人民需求,多做好事、实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浙江省建德市人民政府更楼街道办事处 莫舒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