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共情”遏制体制内“污名化”趋势
近日,某地打人事件、小镇做题家、体制内降薪等事件频繁登上热搜榜单,特权、官僚、形式主义等各种负面词汇充斥着评论区,如何更好地贯彻群众路线,彰显公仆本色,遏制体制内“污名化”趋势成为了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学会换位思考,以“共情”为纽带,实现干群之间的情感认同,是破解这一困境的关键。
常怀为民之心确保与群众的情感共鸣。习近平总书记把群众路线视为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他指出:“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只有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才能做到坚如磐石。”所以,清楚认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推动者,尊重群众、重视群众是党员干部与群众共情的前提和基础。党员干部必须要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价值追求深深地根植于思想和行动中,常怀为民之心,主动关心、理解群众,才能够与群众实现情感共鸣,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脚下沾泥达到与群众的认知共情。“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下沉一线、服务基层不仅是检验政令是否有缺失的重要方式,也是提高党员干部工作能力,拉近干群关系,达到认知共情的关键。田间地头、企业工厂、线上线下,群众在哪里党员干部就跟到哪里,只有脚上沾泥,才能心里有底,只有眼见实情,才能摸准难点,建管用之策。为此,党员干部要在常怀为民之心的前提下,多下基层看看群众的工作和生活现状,多上网听听群众的建议和诉求,只有把百姓心声听真切,把热点难点摸精准,才能搭建起“通达民意”的桥梁。
狠抓落实实现与群众的行为共振。抓落实是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只有把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根本落脚点和出发点,做到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才能够提出并贯彻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才能够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获得前进的动力,才能够实现党和群众的同频共振。为此,党员干部要不断提高群众工作能力,认真落实党中央的各项惠民政策,始终牢记群众事无小事,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在赢得群众信任和拥护的前提下,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奋斗、勠力同心,不断创造美好生活,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浙江省建德市大洋镇人民政府 陈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