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说“好”才是真的“好”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就研究吸收网民对党的二十大相关工作意见建议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善于通过互联网等各种渠道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更好倾听民声尊重民意顺应民心。
“天地之间有秆称,那秤砣是老百姓,称秆子呦挑呀挑江山,你就是那定盘的星。”老百姓心里的这秆“秤”有着具体的标准和要求,干部工作的优劣,干部素质的高低,干部办事态度的好坏都由老百姓作最终的评价和评判。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最大政治优势,革命年代如此,当今时代亦是如此。面对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新任务、新担当,作为党员干部应保持“时时放心不下”的劲头,积极投身于基层人民群众中,与群众站在同一条战线上,用心用情用力,解民忧、纾民困、惠民生。让基层群众“拍手叫好”。
想群众之所想。干部本就是万千群众中的一员,从当中走来,自然也与群众永远保持最紧密的血肉联系。党员干部作为人民的公仆,怎样运用手中权力为群众办事,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就是要以“问政于民”为导向,想群众之所想,了解基层“第一手”民意,按照民心和民意取之于民、造福于民。焦裕禄、任长霞、廖俊波、张渠伟,好干部从来都不闭门造车,而是向基层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他们视基层群众为亲人,把基层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干在一线、服务一线,走到了群众身边,住在了群众心里。不论昨天、今天和明天,党员干部与基层群众永远都应在同一条战线上。要积极走进基层百姓家中“打卡”,不能“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而要始终保持一颗初心、真心、服务心,既“身到”,又“情至”,要善用新平台新技术,听取民声,了解民意,将心比心回应群众诉求,用情用力维护群众利益,只有这样才能与基层群众一起,力朝一处发,劲往一处使。
急群众之所急。群众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作为党员干部要立足本职岗位建功,把重心放在基层群众的人和事上,聚焦基层群众的“急难愁盼”,积极为基层群众解难题、办实事,让群众感受到党的温暖和关怀。党员干部要积极站稳人民立场,走进基层,亮身份、当先锋,摸清基层群众烦心事、疑难事、操心事,从基层群众所急所忧的小处着眼、小事着手,把准“病症”出“奇方”,着力疏通问题的“痛点”“难点”“堵点”,把基层急难愁盼的事办到点子上,办到群众心坎里。要立足实效导向,把稳长效机制,从基层的实际需求为主要脉络,寻求“最大公约数”,坚持以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答应不答应、高兴不高兴的评判标准,尽心竭力把基层群众所反映的问题,办稳办劳办实,努力做到事事让百姓放心,件件让群众称心。
解群众之所忧。许多“惠民”措施不叫好也不叫座正是因为没有紧扣基层实际需求,服务群众不仅要保实质更要保实效,精准对接问题服务才是破难攻坚的关键。为群众排忧解难往往不仅是恢弘大事,更关乎“医、食、住、行、养老、上学”等民之小情。为群众排忧举措不能是高高在上的,而是要饱含民生温度,落地生根的,成实效长远的“耐用品”。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站在为民利民惠民的角度,强化公仆意识与服务情怀,克服急躁冒进、贪功逐利思想,力戒“口号喊得响、行动落实差”等问题,用心用情用力把为群众解忧办到“点子上”。要积极构建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努力提高民生领域的办事效率,让“只跑一次腿”转变为“0跑趟”,要全面杜绝惠民举措的滞后延期耽误了民众的获得感。“解群众之所忧”从来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要将群众的事情办得及时、办的省心、办得高效,从更根上提升基层群众的满意度、幸福感。(吉林省四平市铁东区委组织部 辛宏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