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优良作风凝聚复兴伟力
治党治国,必先治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打铁还需自身硬”的政治自觉,将作风建设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突破口,创造性提出“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重要论断。站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节点上,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更能深刻体悟其中蕴含的政治智慧、历史担当和为民情怀。
立心铸魂,筑牢信仰之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新时代作风建设始终把思想建设摆在首位,通过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等系列举措,让9900多万党员在思想淬炼中校准价值坐标。从延安时期的整风运动到新时代的党史学习教育,中国共产党始终以思想上的清醒保持作风上的纯洁。中央党校“传承红色基因”培训班学员在井冈山重走挑粮小道时感慨:“背上的米袋越沉,心中的信仰越明。”这种触及灵魂的作风教育,让党员干部在重温初心中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堤坝。
立规明矩,扎紧制度之笼。“八项规定改变中国”的实践启示我们:作风建设不仅要靠教育引导,更要靠制度约束。党中央先后出台《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等180余部党内法规,构建起作风建设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国累计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76.1万起,给予党纪政务处分71.5万人。在浙江安吉,“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将38项权力关进制度笼子;在广东深圳,运用大数据技术构建“四风”监督预警模型。这些创新实践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的重要论断,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
立行立效,激荡实干之风。作风建设成效最终要体现在为民造福的实践中。从脱贫攻坚战场上的“驻村第一书记”制度,到疫情防控中的“党员先锋岗”;从“最多跑一次”的政务服务改革,到“街乡吹哨、部门报到”的基层治理创新,作风建设持续释放惠民红利。在河北正定,传承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半城郊型经济”发展思路,在福建三明,“居民夜谈会”制度让干部利用晚间倾听民声,收集意见建议转化率达92%。这些生动实践印证了“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深刻内涵,彰显了共产党人“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崇高境界。
风雨洗征程,清风扬正气。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习近平总书记“作风建设必须抓常、抓细、抓长”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指明方向。当9900多万党员都能成为优良作风的践行者,当每个党组织都成为激浊扬清的战斗堡垒,就一定能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凝聚磅礴力量。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作风建设这场永不停歇的自我革命,必将让党的执政根基更加坚实,让民族复兴的航船破浪前行。(贺晋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