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建设不设“终点站”
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中央指导组暨中央层面工作专班总结会会议强调,学习教育结束不是作风建设的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我们要深刻认识到作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将其作为一项基础性、经常性工作来抓,以“常学”“常省”“常行”推动作风建设不设“终点站”、永远在路上。
以“常学”不辍,在深学细悟中筑牢作风建设思想堤坝。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没有常学常新,思想认识、理论武装就跟不上。作风建设就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而党性修养的提升离不开持续深入的学习。唯有深入理论学习,常补精神之“钙”,筑牢信仰之基,才能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铸就金刚不坏之身。要常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深刻领会其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在学深悟透、融会贯通、深信笃行上常抓不懈、久久为功,确保作风建设没有休止符。要将作风建设融入日常、抓在经常,通过理论学习中心组、“三会一课”等载体,采取专题研讨、集中学习、个人自学等多种形式,将纪律规矩内化为日用而不觉的言行准则。要建立完善导学、督学、考学、评学机制,将理论学习与干部考核评价、选拔任用相结合,将作风建设由“软约束”变为“硬杠杠”,由“一时抓”变为“常年抓”,使作风建设成为常常面对的“必修课”。要创新“常学”方式方法,善于运用典型案例开展警示教育,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使党员干部受警醒、明底线、知敬畏,真正将作风建设内化为价值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要不断拓展“常学”的深度和广度,主动学习,全面系统学、及时跟进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唯有在“常学”上勤耕不辍,才能从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本培元,为作风建设筑牢注入持久动力。
以“常省”不息,在自我革新中校准作风建设的行为规范。“人患不知其过,既知之,不能改,是无勇也。”自我革命是我们党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而经常性的反省自查则是推进自我革命的重要途径。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这一顽瘴痼疾,紧密联系自身思想和工作实际,深入查摆在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狠抓落实等方面是否存在不担当、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问题,要敢于直面问题,深挖根源,不回避、不遮掩。要充分利用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等制度工具,积极用好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锐利武器”,经常性地开展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主动听取意见建议,诚恳接受组织和群众的监督,对于发现的问题和不足,要立行立改、真改实改,在不断的“红脸出汗”中“排毒治病”中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要运用好先进典型宣传和身边好人评选,时常对照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等先进典型的光辉事迹,见贤思齐,查找自身在理想信念、宗旨意识、工作作风、廉洁自律等方面存在的差距和不足,明确努力方向。唯有养成“吾日三省吾身”习惯,以“君子检身,常若有过”的态度常省,才能防止“小毛病”演变成“大问题”,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
以“常行”不止,在真抓实干中砥砺作风建设的为民初心。“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作风建设成效最终要体现在推动工作、服务群众、促进发展的实际行动上。这就要求将“常学”“常省”的成果转化为“常行”的实践,以行动诠释作风,以实效检验作风。要在服务群众中践行宗旨,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求作为第一选择,将群众满意度作为根本评价标准。要树立正确政绩观,力戒空谈、崇尚实干,敢于担当负责,勇于攻坚克难,聚焦就业、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用党员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在密切联系服务群众中砥砺为民初心、锤炼扎实作风。要紧紧依靠人民,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效于民,善于从群众的实践创造中汲取智慧。要畅通群众参与渠道,鼓励引导群众为改革发展献计出力,凝聚“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强大合力。要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深化“四下基层”,放下架子、扑下身子,带着感情,深入群众,认真倾听,在“面对面”中捕捉“真声音”,在“零距离”中感受“真脉动”。唯有以“行”为要,以“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实干精神,在知行合一、服务为民中锤炼过硬作风,才能为高质量发展汇聚起蓬勃力量。(杨方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