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调生的破“门”成蝶之路
“三门”干部是指从“家门”到“校门”、毕业后直接进了“机关门”的干部。绝大多数选调生都属于“三门”干部,他们没有社会工作经历,往往缺乏实践经验,理想色彩较浓,光鲜亮丽的表面成为基层工作最大的阻碍,难以与群众打成一片,选调生要破“门”成蝶,需要撕掉“标签”、卸掉“光环”,虚怀若谷、吐故纳新。
要卸下包袱,下沉基层。选调生们有较好的学历背景和一定的专业能力,头顶名校学府光环,这是他们进入机关的底气,是开展工作的本钱,但是底气不能成为傲气,基层工作艰难复杂,经常面对“鸡零狗碎”的琐碎事情,会产生比较大的心理落差。基层工作,不仅要有耐心,更要有恒心。基层工作中的信访维稳、拆除违建等难啃的硬骨头,需要选调生去克服、去战胜,应该破除大学生或多或少存在的学生气,通过各种渠道巧妙化解这些难题。很多选调生怕犯错的面子心理,应该丢下这种“包袱”,坦然面对工作。
要脚踏泥泞,俯首前行。选调生来到基层,遇到的第一个难关便是当地方言,面对群众工作,语言是最重要的基础,听不懂群众说什么就难以开展工作,要想学好地方方言就得张开嘴,别怕说不好,慢慢的嘴皮子也就溜了;要想领略基层百态就得迈开步子,不要嫌累。俯下身子与大爷大妈唠唠家常,听听群众急、难、盼、愁的问题,慢慢的人际圈子也就广了,归属感也就来了;多去田间地头,看看村里的生产生活。远离城市的喧嚣,努力适应基层的平淡,战胜身处他乡的孤寂,练就坐冷板凳的坚毅。消磨内心的傲气,向下接住地气,多粘上“泥土气”,具有“烟火气”。
要习之无倦,行之以实。基层工作千头万绪,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刚进入基层工作的选调生就是一个小白,不要怕困难,也不要怕犯错。选调生在工作中,不仅仅需要满腔的热情与一腔孤勇,更多的是要靠勇气和智慧。要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在日常生活中,与村民多沟通交流,学习他们的经验常识;在工作实践中,要经常向村干部、联村干部请教,学习他们为民办实事的好办法,多思考、多总结。扎根基层,就是要真正沉淀在基层,与群众打成一片,多干实事、多学习经验、多做贡献。
基层是大舞台,给选调生提供了发挥能力的平台,要想在新时代建功立业就要努力克服重重难关,转变角色,恪尽职责。始终把群众的利益、群众的需要放首位,坚持以民为本,新时代选调生要“坐”到群众板凳上,“想”到群众心坎里,“干”到群众家门口。(湖州市南浔区双林镇倪家滩村党总支副书记 张跃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