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的“三剂”降暑“凉方”
常言道“热在三伏”。今年从7月16日开始入伏,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又来到我们身边。暑热不可避,人心却能静。面对卷天席地的滚滚热浪,青年党员干部切莫“畏暑”,要在走访基层在服务群众中解心脾燥热,在品读农家百科书中达心静身凉,在欣赏清廉荷花时省身明志,用好三伏天的“三剂”降暑“凉方”,拒绝中暑,更好地服务基层群众。
“凉方”一:访一访“水绕陂田竹绕篱”的庄家院,在走访基层中解心脾燥热。何处觅清凉?亲水最消暑。毛主席曾生动比喻人民群众是“水”,共产党是“鱼”。青年党员干部消暑纳凉,不访去访一访基层的田间地头、农家院舍。看看三伏天里“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的基层农民,掌握农时,熟悉农耕农务生产,用脚沾泥土、头顶烈日的实际行动来印证那颗为民初心。“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青年党员干部走访基层切忌“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只有“身到心至”亲身感受,才能确保走访调研见实情、得实效。“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要通过“寻根究底”式的走访调研,将基层群众复杂的疑难杂症梳理清晰,牢牢掌握于心,在开展工作中方能成竹于胸。要多走动在“村头巷尾”“天间地头”,接触基层的“神经末梢”,品一品“农家茶”、叙一叙“农家情”,从基层群众口中听到最真实、最宝贵的经验,将了解的问题调查清楚,收获解决问题的底气。
“凉方”二:读一读“自有千锺粟”的农家书,在持之以恒中达心静身凉。读书要耐得住“暮云空阔不知音”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沉下心来研读苦读,才能在“柳暗花明处”得出真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拜人民为师,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基层这本“农家书”没有标准的“出版要求”,却处处体现着“大学问”。人民群众生活在基层,熟悉基层,对基层有着独到的理解。作为青年党员干部要把基层群众当作“定盘星”“硬靠山”,主动依靠基层群众,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在“不耻下问”中汲取知识和力量。“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青年党员干部要做到“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必须要甘当“小学生”,从基层群众身上学习为民服务的方法,才能做到因人定策和因人施策。要走进基层群众,“勤学善问”,才能从基层这本“农家百科书”中获取“金点子”和“良方子”,在繁忙的署日工作中获得一丝“凉意”。
“凉方”三:赏一赏“出淤泥而不染”的清廉荷,在微微清风中省心而明志。暑日赏荷的习俗亦流传至今,炎炎署热,相约泛舟湖上采莲赏荷一路清风与荷花相伴行,好不惬意。“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一颈孤引绿,双影共分红。”从古至今,荷花清廉高洁的形象被无数的文人墨客歌以咏志。作为青年党员干部,夏日消暑不能仅限于赏荷,更要品味荷花的清正之气、廉洁之意,以清正之风常扫思想灰尘,以廉洁之意涵养自身浩然正气,修廉于性、修廉于行。要做到“省吾身”“慎吾行”自省自重,经常对照党章党规党纪,对照初心使命,对照先进典型,沐浴“廉政千古秀”“清廉则无畏”之光,在大是大非面前、在政治原则问题上保持头脑清醒、立场坚定,做坚定理想信念的“明白人”。(吉林省四平市铁东区委组织部 孟令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