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情调研那些事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中华民族历来重视以文载道,而调查研究则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我们作为年轻干部,需要深入调研,不可浮于表面,不做“铁掌水上漂”,得带点“土”气、备点“工”具、拿点“干”货,不断扎根下去。
调研得带点“土”气。写调研如烹小鲜,菜肴鲜味从何而来?从泥土里生长而来。我们要想收集基层的鲜活案例,就要拜人民群众为师,多走出办公室、多深入基层一线。笔者以调研水乡乌镇为例,来乌镇前,听闻是“枕水人家”,感叹其“天生丽质”;调研后,发现乌镇并非天生如此。年长者谈及许多年前的乌镇,以“车子跳,乌镇到”的口头禅来形容,而如今,在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的一致努力下,路变通了,水变清了,网变快了……从“土生土长”的小镇一步步走来,到如今走向了世界,这片热土里就有很多值得挖掘的东西。
调研得备点“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调研要讲究方式方法,借点信息时代的“巧劲”。实地走访固然重要,线上调研也很关键,要学会“两条腿”走路。两个人,同样去一处地方调研,走同样的路,看同样的事,听同样的声,勤走于“线上线下”的人往往容易“剑走偏锋”、出奇制胜。抓住时代红利,巧用数字化手段,利用“中国知网”“国家统计网”等线上资源进行检索。一篇好的调研文章,往往积淀于互联网资源“大浪淘沙”之下,成形于“千锤百炼”之中。
调研得拿点“干”货。聚焦民心所向,方能“干货十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就像“十月怀胎”,决策就像“一朝分娩”。任何决策离开了调查研究,都将站不住脚、生不了根。我们在调研走访中需要置顶“群众意志”,搞清楚问题所在,明晰为民服务的方向,精准掌握群众需求。不仅要走当地“研学路线”,更要走“寻常路线”,多听“逆耳”少听“汇报”,真正扎进“第一现场”,扎进矛盾问题集中之地,依托调研来的“一手资料”进行梳理归纳,转化为党委政府决策的依据。在落实见效的过程中,将调研成果逐渐完善、不断推广,做到研以致用、研用结合。(浙江省桐乡市乌镇镇人民政府 华佳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