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刊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理论学习 > 学习 > 正文

加强“四史”教育,铸牢边疆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2-12-16 09:56:46 | 来源: 中廉导刊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事关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引导全国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中国力量。人民群众世历史的创造者,全国各族人民共同书写了“四史”,凝结着共同沉重与骄傲,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作用。

一、铸牢边疆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

集体记忆之维:共同历史是共同体意识之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实现历史自觉。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是历史,蕴育出了一个民族源远流长的精魂、谱写出了一个社会集体认同的价值观念、凝聚着一个大家庭集体背负的骄傲与沉重、延续着中华民族中每一个人的血脉传承与文化基因。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历史进程之中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一度领先于世界,正如孙中山所说:“五百年前,中国是世界上顶强的国家。国家的地位,好像现在的英国、美国一样。英国、美国的强盛还是列强。中国从前的强盛是独强。对各弱小民族,中国完全是用王道感化他们。他们是怀中国之德,甘心情愿,自己来朝贡的”李约瑟对中国古代的评价与孙中山先生如出一辙,认为“中国古代的发明和发现往往是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15世纪以前更是如此,这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这辉煌属于全体中华民族,也正是今天我们为什么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原因。可是当镜头转向近代以来的历史,百年沉重与屈辱同样属于整个中华民族,“四史”正是在血与火的交融之中由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书写而成,最终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前途命。所以,历史中的血泪荣耀、经验智慧、传统价值,对今天牢记责任使命、坚守文明意识、铸牢共有精神家园具有重要意义。

现实发展之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首先,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贯穿始终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有助于有效回应新时代民族工作之中遇到的问题和面临重大挑战,进一步消除民族隔阂,巩固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其次,构建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有助于维护国家统一。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和谐,则国家兴旺、社会安定、人民幸福;反之,则国家衰败、社会动荡、人民遭殃。新时代新征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效应对民族分裂和外部势力渗透,维护国家统一;最后,从我国资源分布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角度看,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有效开放和利用资源,实现共同繁荣。毛主席在《论十大关系》中分析我国的人口比重和资源分布情况时指出,我国人口众多的是汉族人民,资源分布较多的是少数民族生活和居住地区。所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有效解决资源充分利用和共享的问题、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解决共同繁荣发展的问题。

伟大复兴之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中国力量。二十大报告指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可见实现现代化强国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凝聚中国力量,指的就是全国各族人大团结的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引导全国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确立民族共识、巩固集体认同、铸牢整体意识,激发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建设性与能动性。有助于汇聚集体智慧、凝聚发展力量,有助于共筑精神家园、提供精神归宿,有助于维系良好秩序、巩固国家善治,有助于促进民族振兴,捍卫集体尊严。最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

二、通过“四史”教育铸牢边疆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可能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华人民共和国使曾经被剥削被压迫被殖民被奴役的各族人民翻身成为国家的真正主人。首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宣告封建专制政治结束,开辟了人民民主的历史新纪元。在近代中国先进分子学习西方的进程中引进了众多思潮和建国方案,比如维新变法中的君主立宪和辛亥革命期间的民主共和制度以及解放战争时期的国民党和其他民主党派的建国方案均以失败告终,最终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人民共和国的建国方案,建立了新中国。人民共和国的建国方案体现了鲜明的人民立场,主要体现在我国的国体和政体之中,要求“各级政府都要加上‘人民'二字,各种政权机关都要加上‘人民’二字”以站稳人民立场;以法律来保障人民民主。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其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宣告帝国主义奴役中国的历史已经结束,开辟了中华民族独立发展的历史新纪元。新中国成立初期向世界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毛主席说“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实行和平外交政策,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平等外交关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再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宣告旧中国四分五裂的局面已经结束,开辟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历史新纪元。由于西方列强争相入侵中国,与军阀势力相勾结,造成了旧中国长期四分五裂的局面。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后,加紧肃清国民党军残余势力和土匪武装,和平解放西藏,实现了大陆的初步统一。随后,提出“一国两制”构想,在实践中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推进了祖国统一大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促进了民族团结。《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大民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禁止民族间的歧视、压迫和分裂各民族团结的行为”。各少数民族聚居区域,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起各种民族自治机关,“各少数民族均有发展其语言文字、 保持或改革其风俗习惯及宗教信仰的自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把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推动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大限度地凝聚各族人民智慧和力量,同心同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共同奋斗;最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宣告旧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停滞状态已经结束,开辟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历史新纪元。中共七大提出生产力标准来评判政党的历史作用,“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两个转变”,要求在建立新中国后要求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新中国成立后抓紧恢复国民经济,推动“一化三改”;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提出“四个现代化”目标,奠定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改革开放后提出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基本路线、提出“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不断推进现代化强国进程,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和命运。中国共产党来自于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在重大历史关头力挽狂澜,在实践之中赢得历史、赢得人民。鸦片战争之后,国家蒙难、人民蒙辱、文明蒙尘,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各阶级各政治团体纷纷登上历史舞台纷纷登上历史舞台,最终都黯然离场,以失败告终。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开展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28年奋斗验证了1940年华侨领袖陈嘉庚的预言:“得天下者,共产党也!”充分体现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团结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完成民族革命遗留下来的历史任务、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实行“三大改造”,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正如荣毅仁所说:“一切实现得比梦想还要快,多么令人鼓舞!没有共产党,不走社会主义的道路,哪能有今天?”,最终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接受了历史和人民的检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果断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发展那道路,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受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依然坚定前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向21世纪,进一步赢得了人民的认可、经受了历史的检验;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态度、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勇毅前行,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继续验证了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社会主义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社会主义拯救了中国、发展了中国。历史和现实不断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之际,无数仁人志士先后登上历史舞台,开启向西方学习的历程,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民粹主义、工团主义都曾经进入近代中国知识分子视野之中。但是,放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的中国革命实践之中慢慢被历史抛弃、被人民否定,因为都没有解决中国现实问题,没有能够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繁荣、人民富裕的历史任务。十月革命使在黑暗中彷徨无计的中国先进分子受到极大震撼和激励,重新燃起了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新希望,最终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创建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矢志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团结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义革命的胜利,成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推动改革开放、开辟和发展了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百年奋斗之中使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前进道路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史历史和人民选择了改革开放,改革开放造福了各族人民。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面对“文化大革命”之后的困局,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审时度势,分析和把握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时代潮流、人民群众期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坚定人民立场、坚持科学的指导思想和正确的改革方法。围绕“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不断深化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同时加强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时至今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之下、正确思想的指导之下、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之下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深刻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

三、通过“四史”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举措

抓好“关键少数”,带动多数,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付诸实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领头雁”作用。古人追求“治国必先治吏”“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充分体现了抓住领导干部这“关键少数”的重要性。抓好“关键少数”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毛主席曾说“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强调了领导干部在推行党中央的政治路线和方针政策的重要性;邓小平也曾经论述过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的重要性,强调“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以身作则非常重要。群众对干部总是要听其言、观其行的”;习近平总书记把抓住“关键少数”作为治国理政的主攻领域和关键命题,认为“关键少数”是执政兴国的骨干力量。为此,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中必须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水平、不断深化对党中央民族工作方针政策的认识和理解、强化民族工作的执行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融,多渠道推动全国各民族“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从而形成共同的价值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发挥教育主渠道作用:把“四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到学校教育之中。首先,学校层面要积极部署。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立德树人全过程,推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各类作品,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机制,立足边疆民族地区,发挥学校人才优势,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和发展问题,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其次,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渠道,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思政教育教学之中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教育,阐释理论、解读热点、开展“四史”教育,加强红色经典文献、红色人物、红色历史事件的学习;以实践教学为依托,用红色资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立足课堂,启智润心。课堂是高校立德树人的主要渠道,边疆民族地区高校要充分发挥课堂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作用。首先,尝试设立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本科班。班级主要由少数民族同学构成,集加强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于一体,打造成为精品班、特色班,为边疆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提供新动力,不断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次,立足思想政治理论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首先,以《形势与政策》课为载体,开展民族理论、民族问题方面的问题解读和教育;其次,通过《道德与法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中国民族问题政策教育;最后,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主渠道,讲解中华民族由古至今繁荣发展历程以及近代以来的“民族”概念演变、民族关系的变革。同时通过让学生了解、学习和讲解自己家乡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让他们在自己身边找到曾经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持续奋斗者,了解他们的先进事迹。从而使同学们清楚百年辉煌是各民族团结奋斗的结果,从集体记忆中提炼各民族集体的沉重与骄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调动民间组织的作用:让少数民族学会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中大放异彩。首先,探索、挖掘、传承和保护民族族文化,实现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很多民族具有悠久历史,在长期发展之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民族文化,民族学会应该致力于挖掘、研究、保护、创新发展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文化自觉与自信;其次,弘扬民族民俗节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强共同价值认同,促进民族团结。少数民族学会骨干成员大多数具有较高知识文化水平,在地区少数民族群体之中具有一定影响力,加上民族学会的成立也需要政府的批准、监督和领导。所以,政府在需要举办大型活动以及解决地方问题,都能够把各个学会的主要负责人聚集在一起,开展学术活动、共同举办一些民族节庆活动,在交流和探讨中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促进,共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以及促进各民族团结;最后,协助地方政府打造民俗文化品牌、推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随着人们对旅游资源需求的多元化,人文因素也成为了旅游资源之中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地区开始致力于民俗文化发展,并把它打造为对外宣传的名片,让民俗文化成为一种与外界进行经济、社会和文化交流的桥梁。少数民族学会可以通过主办或者协办一系列节庆活动,充分展示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内涵,同时利用自身民族的优势,打造旅游品牌,在不同的村寨,以不同的形式举办不同程度的传统节日文化,宣传山水田园风光,以及悠久的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大力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实现共同富裕。(西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陈自海)

【责任编辑:张艺】
手机版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法律顾问人员查询广告服务诚征英才免责条款隐私保护廉政建设投诉中心联系我们手机版
中廉导刊-周刊网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17-2025 by www.dzzk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热线:010-57190328 值班电话:13031055678 投稿邮箱:cndzzkw@sina.cn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563号 京ICP备19041149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259 出版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078 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6360号
技术支持:沈阳网站建设公司-开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