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科技创新 > 综合资讯 > 正文

乡村振兴要物质丰裕也要精神富足

2025-11-07 07:55:23 | 来源: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徐家棚街道办事处

近日,河南网红李福贵自掏腰包带着46位一辈子没出过村的农村老人逛景区、看山河的视频在全网刷屏。镜头里,老人们攥着门票时的紧张、看见高楼时的惊叹、合影时咧开嘴的笑容,戳中了无数网友的泪点。李福贵看似普通的个人善举,照亮了农村留守老人被忽视的“精神需求”,也照见了乡村振兴工作“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要义。在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中,绝不能缺少对每一个个体“精神共富”的细致关怀。

乡村振兴工作要“于细微处见真情”,感知那些“说不出”的期待。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今天,衡量基层治理的成效早已不只是看修了多少路、建了多少房,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情感归属诉求,正在成为更重要的“标尺”。乡村振兴不只是让老人“有饭吃”,更要让他们“有盼头”。基层关怀要解决“急难愁盼”的大问题,也要看见并回应那些“说不出”的“小心愿”。唯有将群众的“小心愿”当作工作的“大方向”,将群众的“精神期待”提升到与“物质追求”同等重要的位置,俯身倾听,真诚回应,才能真正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让党的温暖可感可触,让“党心”和“民心”贴得更近。

乡村振兴工作要“于创新中聚合力”,善用社会力量的“活水”。李福贵作为“网红”的身份,恰恰展现了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的无限可能与独特效能。新时代的乡村振兴不能仅靠政府“单打独斗”,要善于搭建平台、创新机制,鼓励和支持更多社会主体、新乡贤能人,将他们的资源、智慧与活力,引入乡村建设的广阔天地。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老年福利设施建设,加快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建设一批“方便适用、小型多样、功能配套”的农村生活设施和活动场地,让社会力量的“活水”真正润泽乡村沃土,共同画好基层治理与乡村振兴的“同心圆”,形成“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生动局面。

乡村振兴工作要“既塑形,更铸魂”,夯实乡村发展的“精神根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坚实的“骨架”与“血肉”。乡风文明、精神富足则是其生生不息的“灵魂”。我们不能只满足于村庄面貌的焕然一新,还要关注生活其中的人是否感到充实、幸福与有尊严。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同推进,除文艺表演、老年运动会外,设立老年志愿者招募站,搭建“老有所为”的服务平台,鼓励老年人组建“银龄互助社”,开展“银龄传帮带”活动,让老人在传承中发挥余热、实现价值,获得认同与幸福。老人的脸上常挂笑容,乡村的田野充满希望,这样的振兴才是完整、有温度、可持续的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精神共富”不是乡村振兴可有可无的“锦上添花”,而是必须答好的“时代考题”。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体现在一点一滴、一枝一叶的关怀之中。新征程上,我们要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以更坚定的信念和更务实的举措在持续推动物质富裕的同时,更加自觉、更加系统地推进精神富足,共同为乡村振兴注入磅礴而温暖的精神力量。(胡佳琦)

【责任编辑:张艺】
手机版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法律顾问人员查询广告服务诚征英才免责条款隐私保护廉政建设投诉中心联系我们手机版
中廉导刊-周刊网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17-2025 by www.dzzk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热线:010-57190328 值班电话:13031055678 投稿邮箱:cndzzkw@sina.cn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563号 京ICP备19041149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259 出版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078 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6360号
技术支持:沈阳网站建设公司-开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