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一老一小”,定义城镇化“温暖指数”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核。在城镇化加速推进的当下,“一老一小”的幸福指数与城市发展质量深度绑定,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直观标尺。《关于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城镇化 提升“一老一小”服务品质的指导意见》为构建全龄友好型城市锚定方向。党员干部当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聚焦“一老一小”需求,在服务精度上做“加法”、在发展温度上做“乘法”,让城镇化成果普惠共享,绘就“老有颐养、幼有善育、全龄共融”的幸福画卷。
精准对接需求,服务靶向提精度。“知民所需,方能解民所忧。”城镇化不是空间扩张的“独角戏”,而是民生需求的“回应曲”。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超2.8亿,3岁以下婴幼儿托育需求激增,“双龄共养”特征对服务供给提出更高要求。党员干部需以“绣花功夫”摸清需求:一方面,通过“敲门行动”“社区议事会”等线下方式,走进养老院、幼儿园、居民家中,倾听老人对医疗护理、文化娱乐的诉求,了解家长对托育成本、教育质量的关切;另一方面,搭建“智慧民生平台”,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分析就医记录、消费数据,精准识别独居老人安全风险、学龄前儿童成长缺口。杭州某社区用智能手环监测老人健康,上海推出“托育服务地图”,正是线上线下协同发力的生动实践。唯有“双向奔赴”,方能实现服务供给与群众需求的“同频共振”。
创新服务模式,供给质效增厚度。“民有所呼,我有所为。”破解“一老一小”服务难题,需以改革创新破壁垒、优供给。针对养老服务“碎片化”,推广“社区嵌入式养老”模式,在15分钟生活圈内整合日间照料、康复护理等功能,让老人“不离家、不离亲”享专业服务;探索“时间银行”“互助养老”等机制,鼓励低龄老人服务高龄者,积累积分兑换未来养老资源,形成代际互助循环。针对托育服务“贵难愁”,构建“普惠为主、多元补充”体系:政府通过场地补贴、税费减免支持普惠机构;引导企业、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托育点”“家庭托育园”建设;推广“医育结合”,让儿科医生、营养师入驻托育机构,保障儿童健康成长。成都试点“国企办托”提供千元以下普惠托位,深圳推行“托育券”减轻家庭负担,这些创新正将“民生痛点”转化为“发展亮点”。
城镇化之道,贵在以人为本。从“老有所养”到“老有颐养”,从“幼有所育”到“幼有善育”,唯有以精准服务回应期盼,以创新模式破解难题,方能让“一老一小”的笑容成为城市最美的风景,让中国式现代化的城镇化既有“高度”更有“温度”。(邢舟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