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好“俗语”智慧,扎根基层“农田”
忆“改革开放”,十八农民按下鲜红契约手印,播种农村变革星星之火;看“民族复兴”,千万工程师攻克高铁核心,自主创新跑出中国速度……今朝,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发出时代强音,“树牢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新时代青年更应响应号召,植根基层农田,汲取人民智慧中的首创精神,在“秧苗期”多谋划、“拔节期”多实践、“灌浆期”多复盘,如麦子般扎下深根、结出穗粒。
“早稻勿种六月田,晚稻勿过立秋关”,抓住时机、提早谋划。早稻“秧苗期”一般为30天,其间要经过浸种消毒、催芽处理等紧要流程,所以农民常讲“稻谷要早点插秧,即使迟了仅仅一晚,那么到时候也会大大减产。”回想起自己初次走访农户,因访谈内容不接地气、访问时间选取随意、缺乏“紧要流程”,陷入过无功而返的尴尬境地,也逐渐明晰应把好早谋划的“立秋关”。要提前谋划,大到一年中的重大计划,小到一日中的行程安排,敢于设置“惩罚点”“及格线”;要细致规划,入睡前思翌日安排、汇报前走心里流程、落实前看注意要点。把握时机谋好春天第一畦“秧苗”,勤思多问收获秋天第一抹“金黄”。
“宁可垦破桑皮,勿可留块生地”,脚踏实地、开展实践。“拔节”是植物茎间快速生长的关键期,也是关系到后期能否经住风雨病害的转折期。回看基层工作,实践的“拔节期”不脚踏实地工作,在窗口敷衍了事,说不清政策、解不了难题,哪怕仅有一次,也会收到老百姓“搞不伶清”的评价,从而失去民心。因此,我们要有“垦破桑皮”的耐心和决心,在“桑基鱼塘”听蛙的呱叫、看鱼的游动,在“农创园”帮农主剪枝、看葡萄硕果;用“小电驴”丈量国土面积、搞清政策民情,用专业知识助力“工匠库”建设成型。始终秉持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精神,不负党和国家提供的实践舞台。
“垦地垦得深,泥土会变金”,善作善成、沉淀自我。青春在实践中沉淀,能力在复盘中提升。若前两阶段是扎根基层必经的风雨、见的世面,那么“灌浆期”则是总结复盘,挖掘理论深度、提升能力高度的重要时期。如挑肥浇地一般,初次挑担肩膀酸痛难耐,但经多次总结、不断调整受力点后,终会干得又快又好。正所谓历史思维在“总结经验”中强化、创新思维在“调整受力”中发展,及时进行回顾、评估、分析、改进,通过复盘探寻“再实践”的理论指导,以期让成长的土地更加肥沃,最终深深扎根黄土大地、绽放绚丽之花、结出晶莹穗粒。(浙江省桐乡市崇福镇党政办 刘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