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刊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社会热点 > 基层动态 > 正文

学好“俗语”智慧,扎根基层“农田”

2022-10-26 16:52:37 | 来源: 中廉导刊

忆“改革开放”,十八农民按下鲜红契约手印,播种农村变革星星之火;看“民族复兴”,千万工程师攻克高铁核心,自主创新跑出中国速度……今朝,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发出时代强音,“树牢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新时代青年更应响应号召,植根基层农田,汲取人民智慧中的首创精神,在“秧苗期”多谋划、“拔节期”多实践、“灌浆期”多复盘,如麦子般扎下深根、结出穗粒。

“早稻勿种六月田,晚稻勿过立秋关”,抓住时机、提早谋划。早稻“秧苗期”一般为30天,其间要经过浸种消毒、催芽处理等紧要流程,所以农民常讲“稻谷要早点插秧,即使迟了仅仅一晚,那么到时候也会大大减产。”回想起自己初次走访农户,因访谈内容不接地气、访问时间选取随意、缺乏“紧要流程”,陷入过无功而返的尴尬境地,也逐渐明晰应把好早谋划的“立秋关”。要提前谋划,大到一年中的重大计划,小到一日中的行程安排,敢于设置“惩罚点”“及格线”;要细致规划,入睡前思翌日安排、汇报前走心里流程、落实前看注意要点。把握时机谋好春天第一畦“秧苗”,勤思多问收获秋天第一抹“金黄”。

“宁可垦破桑皮,勿可留块生地”,脚踏实地、开展实践。“拔节”是植物茎间快速生长的关键期,也是关系到后期能否经住风雨病害的转折期。回看基层工作,实践的“拔节期”不脚踏实地工作,在窗口敷衍了事,说不清政策、解不了难题,哪怕仅有一次,也会收到老百姓“搞不伶清”的评价,从而失去民心。因此,我们要有“垦破桑皮”的耐心和决心,在“桑基鱼塘”听蛙的呱叫、看鱼的游动,在“农创园”帮农主剪枝、看葡萄硕果;用“小电驴”丈量国土面积、搞清政策民情,用专业知识助力“工匠库”建设成型。始终秉持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精神,不负党和国家提供的实践舞台。

“垦地垦得深,泥土会变金”,善作善成、沉淀自我。青春在实践中沉淀,能力在复盘中提升。若前两阶段是扎根基层必经的风雨、见的世面,那么“灌浆期”则是总结复盘,挖掘理论深度、提升能力高度的重要时期。如挑肥浇地一般,初次挑担肩膀酸痛难耐,但经多次总结、不断调整受力点后,终会干得又快又好。正所谓历史思维在“总结经验”中强化、创新思维在“调整受力”中发展,及时进行回顾、评估、分析、改进,通过复盘探寻“再实践”的理论指导,以期让成长的土地更加肥沃,最终深深扎根黄土大地、绽放绚丽之花、结出晶莹穗粒。(浙江省桐乡市崇福镇党政办 刘欢)

【责任编辑:张艺】
手机版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法律顾问人员查询广告服务诚征英才免责条款隐私保护廉政建设投诉中心联系我们手机版
中廉导刊-周刊网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17-2025 by www.dzzk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热线:010-57190328 值班电话:13031055678 投稿邮箱:cndzzkw@sina.cn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563号 京ICP备19041149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259 出版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078 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6360号
技术支持:沈阳网站建设公司-开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