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智力反哺台州制造新范式
——解码“科创飞地”模式对产业协同的启示
上海作为全球科创高地的发展实践,为台州推进“研发在外、转化在台”的飞地模式提供了多维借鉴。两地通过政策协同、产业链互补、人才共享等机制,正探索出一条“借智沪杭、反哺台州”的特色发展路径,为长三角区域产业协同提供实践样本。
以政策链为纽带,构建跨区域创新生态
上海“模速空间”通过算力券、专项基金等政策工具构建创新生态,台州可优化飞地政策设计。如台州(上海)国际创新中心借鉴上海经验,对入驻企业给予最高50%的租金补贴,并设立成果转化奖励基金,对产业化项目按产值3%给予返税。临海市与复旦大学合作的科创园采用“在沪研发+临海制造”模式,已促成“可复用抗病菌纳米材料”等7个项目落地,带动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产值增长18%。未来可探索“双向政策包”,对上海企业入驻台州飞地给予用地指标倾斜,同步为台州企业对接上海技术市场提供绿色通道。
以产业链为牵引,实现技术双向赋能
上海张江科学城“创新联合体”模式启示台州深化产业链协同。温岭(杭州)智能制造创新中心引入上海交大机器人团队,开发的智能视觉检测系统已在当地泵阀企业应用,产品良率提升25%。玉环科创飞地吸引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共建精密制造实验室,其研发的卫星轴承技术反哺台州汽车零部件产业,助力双环传动切入航天级齿轮赛道。台州可进一步对接上海AI算力资源,如在医化园区部署AI药物筛选平台,缩短新药研发周期,推动传统产业向“智造+服务”转型。
以人才链为桥梁,激活智力流动机制
上海“候鸟专家”柔性引才机制为台州提供参考。仙居医疗器械飞地聘请上海瑞金医院专家担任“周末科学家”,指导研发的微创手术机器人已获三类医疗器械认证。黄岩模塑产业飞地与同济大学共建“设计云平台”,德国红点奖得主领衔的上海团队在线参与模具设计,使产品研发周期缩短40%。台州可拓展“人才共享数据库”,实现沪台两地专家技术咨询、项目评审的即时联动,并建立“飞地人才贡献度”考核体系,将人才服务台州时长与政策优惠挂钩。
以金融链为支撑,破解要素流动壁垒
浦发银行“全周期科技金融”模式启示台州完善产融结合机制。台州“科企飞”平台可引入上海风险投资机构,设立20亿元专项基金定向支持飞地孵化项目,对进入中试阶段企业给予贴息贷款。借鉴上海知识产权证券化试点,台州医化企业可将创新药专利打包发行ABS产品,首单试点企业华海药业已通过该模式融资5亿元。同时构建“沪台科创指数”,对跨区域技术交易、人才流动等数据建模分析,精准匹配要素需求。
当上海的技术势能通过飞地管道注入台州制造体系,两地正重塑“创新研发—场景验证—规模量产”的价值链条。这种协同不仅催生了台州卫星制造、生物医用材料等新兴产业,更启示我们:区域产业升级不应困于地理边界,而需以开放思维构建“跨域创新共同体”。正如台州湾新区某航天企业负责人所言:“在上海画图纸,在台州造卫星——这或许就是长三角一体化的最佳注脚。”(叶剑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