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刊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频道 > 人物春秋 > 正文

新四军的贴心人

——吴鸿赐的拥军往事

2024-02-23 15:56:18 | 来源: 安徽省新四军研究会

皖南泾县,风光秀丽,景色宜人,这里是生态优良的“深呼吸”之城,这里更是一片红色沃土。在那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曾涌现出曹妈妈、张妈妈、陈六香、凤大树、徐承山、吴鸿赐等众多拥军楷模,在他们身上发生的许许多多的故事,使人敬佩,令人感动,至今仍在当地广为流传。吴鸿赐,堪称这众多拥军楷模中的优秀代表。

茂林奎峰,寻淮洲就埋葬于此

吴鸿赐,1880年诞生于泾县茂林,家住在茂林西边的“辑园”。吴家在茂林堪称大姓,吴鸿赐也家境殷实,她一直住在娘家辑园。吴鸿赐的丈夫名叫汪席珍,因此当地人都称她“汪老太”。汪家在辑园附近建了个名为“寄园”的住宅,表示寄居于茂林吴家。

抗战军兴,国共两党经谈判达成协议,将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开赴抗日前线。1938年春,新四军部队集中皖南歙县岩寺,经过点验后,即誓师东进抗击日寇,新四军军部也先后移驻太平、南陵土塘、泾县云岭。这年5月,一支新四军战地服务团民运工作队来到茂林。由于辑园房屋多,还有一个大院子,便于开展活动,因此,民运队就住了进来,最早住进来的有吴敏慎、洪琪、叶明、王水萍等,后来又来了胡明、李桂英、姚念、纪白薇、李采芝等。吴鸿赐夫妻对他们的到来热忱欢迎,她说:到这里“就是到了自己的家啊!”

老人家有个儿子名叫汪仑,毕业于安徽大学预科。1932年,汪仑到上海参加左翼作家联盟(“左联”)工作,与叶以群、张天翼、郑伯奇、艾思奇等熟识,后来又到陕北延安、汉口、芜湖等地工作,还曾担任过八路军朱德总司令部的新闻与文化秘书工作。汪仑在上海工作期间,经党组织的安排,请吴鸿赐到上海来,与儿子一起生活过一段时间,以作对外掩护,因此吴鸿赐对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早有一些了解,或许,这也是老人家倾心革命的渊源。

吴鸿赐对民运队员们的生活起居非常关心、照顾。队员们的鞋破了,或者长时间穿着草鞋,老人家就会眯着眼睛给同志们做鞋,且将鞋底纳得特别厚实。年龄最小的队员菡子,外出宣传走的山路多,穿坏了好几双草鞋,吴鸿赐很是同情,依着菡子的脚量好鞋样,连夜为她赶制了一双布鞋。当菡子从老人家手中接过这双厚底鞋,感动得热泪盈眶。

茂林是个大集镇,当地有“小小的泾县城,大大的茂林镇”之称,又处于交通要道,经过这里的人员很多。同志们知道辑园有民运队,就经常来这里吃饭、住宿或休憩,连粟裕、袁国平等首长都曾在这里住过,因此,无形中辑园就成了新四军的“招待所”。对于这些南来北往的同志们,两位老人家总是热情接待。

经过民运队的辛勤努力,不多久,茂林先后建起了农抗、工抗、青抗、妇抗等群众性抗日团体。吴鸿赐当时已年近花甲,但她还是率先报名参加了“妇抗会”,后来还担任了妇抗会主任。一次,民运队召集群众开动员大会,吴鸿赐代表妇抗会登台发言,号召有志青年积极参军保家卫国,她那富有感染力的讲演,赢得了到场群众的热烈掌声。

在另一次群众大会上,国民党方面派来的一个联络参谋,在台上大放厥词,大肆污蔑新四军。那人讲完后,吴鸿赐以群众代表的身份,登台发言,她摆事实、讲道理,逐条驳斥那些污蔑之词,使那家伙面红耳赤,无言以对。她发言后,台下的皖南特委来的杨明同志快步走上前去,与老人家紧紧握手以表谢意,全场群众报以热烈掌声。

中共茂林区委开展工作需要一个秘密活动场所,吴鸿赐得知消息后,带他们到屋后不远处,找到了一个幽僻的仙姑庙。于是,“仙姑的家变成了茂林区委的办公室”。这样,民运队白天外出动员、联络群众,晚上就在仙姑庙开会、议事,进行组织发展工作,战地服务团和茂林地方上的许多同志,就是在那里秘密入党的。吴鸿赐老人也是在那里入党的,当时组织入党仪式的吴敏慎后来回忆说:“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半个世纪前她严肃地站在红旗前举起右手向党宣誓的情景。”

茂林吴氏大宗祠,当年新四军常在此活动

吴鸿赐倾心共产党、支持新四军的一系列言行,早已引起了反动当局的注意和仇视,但慑于新四军的力量,当时不敢抓她。1941年初皖南事变爆发,新四军9000余人在茂林南部山区遭到顽军7个师8万余兵力的包围、袭击,伤亡惨重。随即,蒋介石宣布新四军为“叛军”,下令取消新四军番号。腥风血雨,残酷镇压,无比沉闷的空气压抑着深冬时节的皖南。地方上的一些坏人和反动军队勾结,抓捕了吴鸿赐,将她关押在潘村一家祠堂里。敌人对他严讯,但老人家坚不吐实。由于汪席珍积极奔走、多方活动,才将妻子保释出来。

吴鸿赐一回到家,首先想到的是党的文件和同志们的安全。她把掩藏在地板下小洞穴中的妇抗会会员名单和其他文件取出来销毁,以防落入敌人手中。果然,后来敌人又两次把吴敏慎抓去。敌人对她拷打、折磨,反复追索妇抗会名单和地方党组织的情况,吴敏慎与敌坚决斗争,毫不屈服,后被折磨致病,奄奄一息,才同意保释放出。汪席珍虽不是党员,但对妻子的工作非常支持,他主动多做家务,好分担妻子的负担,好让他为党、为新四军多做些工作。出狱后,吴鸿赐心中挂念着皖南事变前新四军寄养在群众家里的子女,她多次让丈夫汪席珍前去探望。

建国后,党和人民没有忘记吴鸿赐,她作为特邀代表受邀参加皖南区各界人民代表会议。1964年病逝于合肥,终年85岁。老人家经常思念过去,怀念当年与新四军共同生活、战斗的岁月,临终前,守护身边的儿子汪仑,听到母亲的口中仍然不时念叨着战地服务团、民运队同志的名字……(赵东云)

作者简介:赵东云(1970.11——),籍贯:安徽泾县,中国作协(安徽分会)会员、省新四军研究会理事、学术委员,合肥市新研会副会长,大别山革命史研究会理事,省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硕士,副教授,专著有《赵姬》等4部,参编书10多部,发表各类文章220余篇。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级、省级课题。获得中国散文大赛一等奖、省教育厅教学成果二等奖(2020年)等40多项奖励。

【责任编辑:苏小静】
手机版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法律顾问人员查询广告服务诚征英才免责条款隐私保护廉政建设投诉中心联系我们手机版
中廉导刊-周刊网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17-2023 by www.dzzk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热线:010-57190328 值班电话:13031055678 投稿邮箱:cndzzkw@sina.cn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563号 京ICP备19041149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259 出版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078 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6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