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刊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频道 > 人物春秋 > 正文

宵衣旰食老军工——记张贻祥将军

2021-02-26 14:19:05 | 来源: 中廉导刊

原国防科委顾问张贻祥将军是金寨县南溪镇人,1909年1月出生。1929年5月6日,给地主家做帮工的张贻祥毅然参加了立夏节起义,成为一名红军战士。在创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川陕革命根据地和红四方面军长征的浴血征战中,他奋勇杀敌,九死一生。从抗战时期开始,他就在八路军总部承担起负责兵工生产的重任。新中国成立后,他是一位长期战斗在国防科技战线上的“老军工”,成为中国基地导弹武器和卫星发射试验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太行山区搞军工

1942年,日本鬼子对太行山根据地进行“蚕食”,频繁地对我根据地进行“扫荡”和“清剿”,使我军分散在太行山区非常弱小的军事工业受到了极大损失。

1943年元月的一天,一二九师政委邓小平找到任司令部政治协理员的张贻祥,对他说:日冠大扫荡以后,兵工厂损失很大。打仗没有枪炮、子弹怎么行?我们决定让你到军工部任政治处主任,加强军工部的思想政治工作。正说着,刘伯承师长进来了,他插话说:军工很重要,要动员工人多生产子弹、手榴弹、黄色炸药,还要多造地雷,发动群众开展人民战争。邓政委接着说:只有你们多流汗,前方才能少流血。中央指示,军事工业要靠自力更生。从此,张贻祥便踏进了军事工业的大门。

“一切为了抗日前线的胜利”,这是军工战线战士和工人的唯一心愿。为了改进武器的战斗性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张贻祥在各厂、所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劳动竞赛,广大工人、技术人员拼命生产。有时为研制一种新产品,从制模、翻砂到车削、安装、试验,常常废寝忘食,一干就是几个通宵。抗日战争初期,太行军工生产以枪械修理为主,后来逐步发展到制造枪械,以后又生产五○小炮及炮弹、迫击炮及炮弹等比较先进的武器,使我军的战斗力不断增强。

解放战争中,前方需要大量的枪、炮、子弹、炮弹。淮海战役发起前,中原野战军政委邓小平路过长治军工部,找到赖际发、张贻祥,对他们说:要打大仗了,前线最需要的是炮弹、子弹、手榴弹,你们一定要抓紧时间多生产。张贻祥当即表示:前方需要多少,我们就生产多少,保证供应。邓政委满意地说:还是那句老话,只有你们多流汗,前方才能少流血。为满足战略反攻阶段的武器弹药,张贻祥组织各兵工厂广泛开展“刘伯承工厂”生产比赛运动,优胜者授予刘伯承司令员南下时赠送太行山兵工厂亲笔题写的“提高兵工质量,增大歼灭战的实效”一面锦旗。他们响亮提出了“我们多流汗,誓让前线将士少流血”的口号,分布在太行山区的兵工厂昼夜灯火通明,机器轰鸣,运输队伍川流不息,一片繁忙景象。他们生产的武器弹药源源不断地运送到华北、淮海战场,为解放全中国作出了重要贡献。

茫茫草原创基业

1953年冬,担任华北军械部政治委员的张贻祥,接到军委总军械部的电报,指示他带领常规武器试验靶场场址勘选小组,到内蒙古勘察场址。张贻祥这位老军工完全懂得,我军靠“小米加步枪”夺取了政权,而要捍卫刚刚屹立在世界东方的新中国,就必须拥有飞机、大炮、坦克、军舰这些更先进的武器。全国解放以后,党中央已经责令有关单位开始研制生产现代化常规武器。然而,这些新式武器诞生后,必须经过正规靶场的检验才能装备部队,才能转化为战斗力。想到这里,他感到这项任务异常艰巨,同时也感到非常光荣。

万事开头难,更何况要组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规模宏大的兵器试验场。不仅没有前人留下可供参考的资料,国内连一位懂行的专家也没有,这副担子就落在张贻祥身上。他被任命为常规武器试验靶场的第一任场长后,他精心组建队伍,组织施工,筹划试验设施,接待专家……许许多多工作千头万绪,他经常是忙得彻夜难眼,食不甘味。

50年代中期,我国正值执行第一个五年建议计划,百业待举,基本建设材料十分紧缺。张贻祥和靶场指战员充分体谅国家的困难,大家自己动手,艰苦奋斗,用辛勤的汗水在大草原建设新家园。他利用星期天、节假日带着公勤人员,拉着架子车到日本人废弃的机场捡砖头。肩扛金星的将军捡碎砖,这在世界上也绝无仅有。广大指战员被感动了,大家冬天冒着严寒,夏天顶着炎炎烈日,南去洮南,东去泰赉,捡砖头,拾管材和废钢铁。靶场的礼堂和一些住宅楼、实验室就是广大官兵用捡来的材料盖起来的。张贻祥的夫人至今谈起当年她第一次去靶场探亲时,还清楚地记得随张贻祥拉着架子车捡砖头的事。这就是老红军的作风,这就是创业者的行为。

为了加速我军新式武器的定型,中央军委要求兵器试验靶场“边建设,边试验,边培养干部”,而且要求所有新式武器样品试制出厂后,必须经过靶场试验鉴定,才能投入批量生产。1954年下半年,我国生产的75毫米无后座力炮,82毫米迫击炮,还有炮弹、引信已相继试制成功,急需试验定型。靶场在一无场区,二无设备仪器,三无试验技术资料,又没有专业技术人员的情况下,张贻祥率领靶场官兵毅然接受了这两型火炮的试验定型任务。没有场地在其他地方临时借用,没有设备、资料和技术人员,让厂家协助,这在当时叫做“打游击试验”。在试验工作全面展开的同时,张贻祥率领广大官兵在破旧的飞机堡处修建了一个临时靶场。把飞机堡重新整修,有的作为弹药、火炮准备工房,有的作为火炮库、弹药库,有的改作实验室,还修造了水泥炮位,弹道阵地和靶道,以及相配套的观察塔、高靶架、大立靶等设施。1956年6月9日,王树声大将专程赶到白城,在一片掌声中兴致勃勃地为刚落成的临时靶场剪彩。随后,76毫米加农炮、三种火炮、两种轻武器相继开始射击表演。霎时,枪炮声隆鸣,震撼着广阔古老的草原。从此,宣告了靶场的正式建成。

戈壁沙滩建奇功

1957年底,张贻祥又奉命赴京接受了组建导弹试验靶场的任务。在陪同专家组到库仑、二连、赤峰一带空勘的飞机上,专家组长向他介绍了导弹的战斗性能、试验靶场的战术技术条件等有关问题。虽然他听了似懂非懂,但他相信,我们今天不懂的东西,明天肯定会懂。在不远的将来,国防尖端事业一定会在我国获得飞速发展。他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经毛泽东主席和中央书记处批准,我国第一个导弹试验靶场选在内蒙古额济纳旗青山头的荒漠戈壁。场址确定后,张贻祥立即又随工程兵司令员陈士榘上将率领的工程勘察组奔赴场区,研究确定靶场的各种配置和建设方案。施工部队进驻场区后,他作为试验部队前方工程指挥部领导成员,与工程兵几位老将军组成特种工程指挥部,在戈壁深处开始了前无古人的国防尖端工程施工。然而,恶劣的环境似乎要驱走刚进驻戈壁的将士,终日狂风大作,飞沙走石,天昏地暗。施工部队住帐篷,喝苦水,吃咸菜,战风沙,以顽强的斗志克服重重困难。有一天,张贻祥与赵东寰参谋长外出散步,赵参谋长说:前几天施工中牺牲的那名战士,在部队引起一些反映。有的战士觉得,在戈壁滩施工,吃苦倒不怕,死了后亲人也无法见上一面,连尸体都回不去了。张贻祥迟疑了一会儿说:咱们革命几十年,南北转战,有多少战友牺牲了。干革命就会有牺牲,我们在戈壁滩建设这么大的国防工程,也同样会有牺牲。我们必须教育干部、战士有一种 “死在戈壁滩,葬在青头山”的革命精神。赵参谋长接着说:这句话好呀,“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我们就对部队深入进行一次“死在戈壁滩,埋在青头山”的教育。从此“死在戈壁滩,埋在青头山”成了创业大军叫得最响的政治口号。40年过去了,这口号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科技干部、战士,扎根戈壁,献身国防,为我国国防科技和航天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正当导弹靶场的试验、训练工作刚刚开始时,我国遇上了三年自然灾害。苏联“老大哥”又突然撕毁协定,撤走了在华的全部专家。这对年轻新中国来说,无疑雪上加霜。在生活最困难的时候,广大官兵食不果腹,许多人因营养不良患了夜盲症、浮肿病。身为试验基地副司令员的张贻祥将军,想起了在太行山区挖野菜的日子,他带领干部沿溺水河畔采集能食用的沙枣、甘草叶、骆驼刺、芦苇根、苦苦菜,晒干粉碎后与玉米面、黑豆面、青稞面拌在一起制成代食品充饥。

在基地,干部战士还送给张贻祥一个“树司令”的尊称。早在勘察选点时,他就发现祁连山融化的雪水穿过溺水河流入居延海。在戈壁沙漠,只要有水,就能够生存,以后就能够大发展。他要用这条河养育我国的国防科技精英,用这条河勾画出场区长远发展的宏伟蓝图,把场区建设成沙漠绿洲。于是,他带领干部战士修水库,挖水渠,大力进行植树造林。张贻祥率领官兵修建的面积达10.5平方公里,贮水17000立方米的水库,至今仍清澈见底,碧波粼粼,已成为大漠深处航天城的一处胜景。为了植树,张贻祥不知耗费了多少心血,从选树种、买树苗,到种树、管树,摸索出一套在戈壁滩植树的规律,种树时,坑要深,换成沙土、黄土、混合肥掺配的土壤。把树苗种下后,还要用草袋、草绳一颗颗裹起来,防风防冻,防止小孩触摸,牛羊乱啃。平时,他无论是外出散步,还是下部队检查工作,只要发现损坏树木的现象和行为,不管是谁,都要进行严厉地批评教育。看见小兔啃树皮,他也要跟随小兔查出主人,对主人进行批评。时至今日,基地的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仍然传颂着不少张司令当年爱树如命的故事。

如今,航天城绿树成荫,鲜花竞放,戈壁深处出现了一片宜人的绿洲,这不是神话,是现实。这里的环境美了,气候变了,张贻祥和基地的众多干部战士和科研人员,在这里以自己的血汗浇灌出丰硕的国防科技成果,推动了我国航天事业的起飞和发展;

1960年9月10日,我国第一枚近程导弹发射成功;

1966年10月27日,导弹核武器“两弹”结合试验,在我国本土取得成功,举世曙目;

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东方红”人造地球卫星飞向太空,揭开了我国航天事业的新纪元;

1975年11月26日,第一颗返回式卫星试验成功,并准确返回预定回收区;

……

张贻祥将军从1958年50岁进驻戈壁滩,直到1979年71岁时才离开。

1983年,张贻祥老将军离休了,但他仍然时刻挂念着祖国国防科技和航天事业的发展,并笔耕不辍写下了不少总结部队建设经验的文字和心得,提供给第一线的领导同志参考。

1999年5月22日,张贻祥将军因病逝世,永远离开了我们。他几十年的革命生涯,在他身后留下了一条辉煌灿烂的人生轨迹。(金寨县红军历史研究会 汪家广)

【责任编辑:兰明启】
手机版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法律顾问人员查询广告服务诚征英才免责条款隐私保护廉政建设投诉中心联系我们手机版
中廉导刊-周刊网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17-2023 by www.dzzk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热线:010-57190328 值班电话:13031055678 投稿邮箱:cndzzkw@sina.cn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563号 京ICP备19041149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259 出版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078 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6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