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作风“堤坝” 深植为民“根系”
习近平总书记就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经常抓、深入抓、持久抓”,为基层党员干部作风建设指明方向。基层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更是作风建设的“前沿阵地”。唯有常抓不懈、久久为功,真正把“人民满意”作为衡量工作的最高标准,方能以过硬作风凝聚民心、推动发展。
筑牢“思想堤坝”,补足精神之钙。基层党员干部直接面对群众,其一言一行关乎党的形象,唯有常补精神之钙、常扫思想之尘,才能永葆政治本色。要建立“每周一学、每月一讲、每季一评”的学习机制,将党章党规党纪学习纳入日常考核,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方式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施“青蓝工程”成长帮带结对,由经验丰富的老干部带领年轻干部深入田间地头,在服务群众一线锤炼党性。开展“基层微党课”活动,鼓励普通党员上讲台、谈体会,让党性教育更接地气、更有温度。“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持续注入思想活水,才能涤荡歪风邪气、涵养清风正气。
加固“监督堤坝”,织密制度篱笆。监督是作风建设的“防火墙”,必须经常抓、抓经常,才能防微杜渐、纠偏正向。构建“线上+线下”立体监督网络,完善“码上监督”平台功能,实现群众投诉一键直达、办理过程实时可查、处理结果及时反馈。建立基层干部“廉洁体检”制度,每季度对重点岗位人员开展廉政风险排查,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推行“阳光政务”工程,将惠民资金发放、项目审批、集体经济收支等群众关心的事项全面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堤溃蚁穴,气泄针芒”,对发现的问题实行“黄橙红”三色预警机制,综合运用谈话提醒、函询诫勉等方式早纠偏。
深植“实干根系”,延伸服务枝叶。经常抓,关键在“常”,重点在“实”。深入推行“一线工作法”,要求基层党员干部每月定期走村入户,深化“民情日记”“党员联系户”等制度,将群众反映的问题清单化、责任化、时限化办理,通过日常走访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开展“作风效能擂台赛”,每季度组织各村社党组织书记述职评议,让群众当评委、用实绩来说话。实施“为民办实事”项目化管理,结合“干事清单”,每年确定一批重点民生项目,明确责任人和完成时限,并通过公示牌、微信群等方式向社会公开进度。
经常抓,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能力。基层党员干部不能以“一阵风”的方式对待作风问题,而是要以“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以“滴水穿石”的韧劲一年接着一年干。“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基层党员干部抓在经常,落在实处,实现以作风建设新成效凝聚人心、推动发展、服务群众,不断开创基层事业发展新局面。(潘婷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