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路上,农村党员当以“三色”绘就时代画卷
新时代的田野上,乡村振兴战略正掀起一场深刻的变革浪潮。在这场涉及亿万农民福祉的历史性工程中,广大农村党员既是参与者更是引领者,既要当好政策落地的“播种机”,也要成为创新发展的“发动机”。面对乡村空心化、产业单一化、治理碎片化等现实挑战,农村党员当以初心之红、发展之金、生态之绿“三原色”勾勒乡村振兴的壮美图景。
一、赓续红色血脉,筑牢乡村振兴精神根基
在浙江余姚横坎头村,党员们将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打造成红色教育基地,通过"红色课堂""初心夜校"等形式,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老百姓听得懂的"土味方言"。这种"红色基因+乡村振兴"的模式证明,农村党员必须当好思想传播的"火炬手",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党的声音,让政策春风化雨般浸润田间地头。
在基层治理中,湖南花垣县十八洞村的党员们创造了"党建引领、互助五兴"的工作法,通过党员与群众结对帮扶,把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这种"党员包片、群众参与"的治理模式,让昔日深度贫困村蝶变为全国文明村,展现出党建引领的强大生命力。
二、锻造金色钥匙,开启产业振兴致富之门
江苏华西村的老书记吴仁宝曾说:"党员干部要领着群众干,做给群众看。"在山东寿光,党员技术骨干组建"大棚党支部",手把手教农户蔬菜种植技术,带动形成千亿级蔬菜产业集群。这种"党员+技术+产业"的帮扶模式,让党旗在产业链上高高飘扬。
面对数字经济浪潮,安徽小岗村的年轻党员们搭建电商平台,把"红手印"精神转化为改革创新的勇气,让"互联网+"为传统农业插上腾飞翅膀。从"大包干"到"电商兴农",党员始终站在改革创新的最前沿。
三、守护绿色底线,描绘生态宜居美丽图景
在浙江安吉余村,党员带头关停矿山、整治环境,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转化为生动实践。通过建立党员生态责任区,实施"微改造、精提升"工程,让美丽乡村既有"颜值"更有"价值"。这种生态治理模式已在全国形成示范效应。
陕西延安的党员们创新推行“生态银行”制度,把荒山治理与碳汇交易相结合,既修复了黄土高原的生态伤疤,又创造了绿色财富。这种“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探索,为乡村振兴开辟了新路径。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农村党员要当好乡村振兴的“领头雁”、“排头兵”。既要传承“红船精神”的政治基因,也要培育创新发展的时代品格,更要涵养绿色发展的生态自觉。当每个农村党员都能成为一面旗帜,当每个基层党组织都能成为战斗堡垒,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必将在神州大地徐徐展开,奏响新时代的田园交响曲。(施远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