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的产业路径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期间创造性提出了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强调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总书记再次强调,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要论述、重大部署,是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敏锐判断,厚植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生产力基础,拓展了我国建设农业强国的实践路径。
近年来,我国乡村振兴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我们仍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点难点依然在乡村,乡村振兴仍存在有待解决的问题。以发展新质生产力更好地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为激活乡村生产力、释放乡村发展潜能提供了新的战略突破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
我国乡村地域辽阔,各地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总书记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这指导我们,在乡村振兴工作中,既要立足于要素禀赋和产业基础,又积极拥抱先进技术和产业理念,立足乡村发展乡村、跳出乡村发展乡村。
第一,以新质化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乡村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并非要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而是通过引入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深度改造和提升。特别是发挥浙江数字经济优势、先进制造业基地优势,积极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当前,数字技术、生物技术、智能制造技术等新质化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创新,为传统乡村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契机。传统乡村产业的生产工艺、设备设施与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信息化技术相融合,可显著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要素成本,大幅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借助电商平台、社交媒体等数字算法工具,能够更精准地洞察市场需求,优化农产品设计和定价策略,拓宽销售渠道。
第二,以“三链同构”助推乡村“三产融合”。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推动第一产业向后延伸。在做优乡村第二产业的基础上,向前推动第一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同时向后带动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深入挖掘乡村农业旅游资源和乡土文化,推动农业、文化、旅游等产业有机结合,走特色化、差异化的乡村第三产业发展道路,以乡村旅游业带动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种植业的转型,通过推进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同构”,形成乡村“三产融合”发展新格局,助力缩小“三大差距”。(谭雅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