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引用留”为乡村振兴注入人才“活水”
“文武之功,未有不以得人而成者也”,人才是乡村振兴的事业之基,发展之本。但基层一线人才恐慌的难题受制于当前社会发展水平、人才引进机制、社会资源分配等一系列因素,并非一朝一夕就可解决,基层人才队伍相对薄弱、整体素质不高、队伍结构不够合理的桎梏依旧存在。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必须广开引才渠道、完善用才机制、优化留才环境,引导更多优秀人才到基层一线挥洒汗水、贡献才智,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以“多元引才”激活“一池春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充分激发乡村现有人才活力,把更多城市人才引向乡村创新创业。“广开门路”引才。将人才政策向基层倾斜,引导人才资源向基层看,健全“两进两回”长效机制,要打好“乡情牌”,呼唤“城归党”和“新乡贤”向下扎根、向上生长。“不拘一格”引才。围绕产业所需、基层所缺,疏通人才“引流渠”,号召基础性、应用型、技能型等各类人才到基层一线干事创业,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乡村新业态从业人员、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等乡村创业带头人示范主体培育。“灵活机制”引才。以“才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的胸怀,深化乡村版“柔性引才”机制,聘请一批助力乡村发展和产业兴旺的“治理名师”、“农创导师”为一线建言献策,让“最强大脑”和“底层单元”精准适配。
以“科学用才”牵引“良性联动”。乡村振兴不仅是让广大人才愿意来,更要让广大人才干出声色,发挥人才资源为基层带来的发展红利。用才要有“广度”,敢用、巧用、善用一批懂农业、爱农村、亲农民的人才,让多样人才在基层一线“人岗适配”,各司其职、各尽其才,提升人才干事成就感。用才要有“深度”,动态把握人才基层干事的实际情况,建立人才成长机制,开展人才素质培育,推动农业人才技能提升、经营管理培养,不搞“大杂烩”和“一刀切”,让人才学有所得,在基层更有获得感。用才要有“温度”,完善好人才社会激励机制,让“聚光灯”转向一线人才,积极开展回头走访、贴心谈话、交流沙龙等活动联心联意,通过选树先进典型、提供社会关注、畅通人才发声渠道,增强人才的归属感。
以“服务留才”营造“爱才氛围”。让更多人才在基层一线沉的住,就要让人才在基层干事有底气,有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鼓励人才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等最需要的地方流动。要杜绝“画饼充饥”式的激励,在“刚性原则”下多一些“软性支持”,对乡村人才落实税费减免、加大融资担保、强化用地保障等方面支持,投入“真金白银”,加大对人才投身基层一线干事创业的服务投入。要杜绝“形式主义”式的关爱,深刻认识人才的关键性,走进基层,积极“问需于才”,瞄准人才急难愁盼的问题,优化完善人才在基层一线的各项保障,为人才解决“安居”和乐业中的实事关键事,打造识才用才的“良好口碑”。要杜绝“各不相谋”式服务,组织各部门齐抓共管梳理好完善好基层人才服务机制,提升公共服务能力,营造基层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最终形成“留才带动引才”的连锁效应。(余晗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