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花如米小,可承社稷重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其成效直接关乎民心向背与社会安定。“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提升治理效能,必须把握小与大的转化逻辑,坚持以群众身边的小事为切入口,从服务细节发力,于机制创新深化,真正把治理现代化的“大蓝图”细化为可感可及的“微场景”。
治理效能的高低,不在报表数据里,而在群众口碑中。一个社区服务站、一条政务热线、一次网格走访,都是感知社情民意的神经末梢。这些小窗口,是政府形象的缩影,更是干群关系的晴雨表。提升治理效能,必须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推动服务流程再造、响应机制提速,让群众最多跑一次成为常态,一次不用跑成为追求。通过把小事办实、把难事办妥、把急事办快,不断累积信任、厚植认同,使党的执政基础在春风化雨的服务中愈发牢固。于小窗口倾听民声,在服务中凝聚民心。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往往面临权责不对等、资源不匹配的困境。但越是如此,越要善于“螺蛳壳里做道场”,从具体问题入手,探索微改革、微创新。武昌区开展“共筑支点 共治武昌”社会组织资源对接会,聚焦社会组织与社区治理的深度融合,激活社会组织、高校、企业的协同效能。这些微治理举措,能精准疏通堵点、激活末梢。要鼓励基层首创精神,及时总结推广小而美的经验,让制度优势在解决一件件小麻烦中转化为治理胜势。于小切口破解难题,在创新中提质增效。
治理现代化,最终要靠人来实现。无论是社区工作者、网格员,还是窗口办事员、执法队员,每一个小岗位都是治理体系的重要支点。要引导广大基层干部树立“岗位无大小,责任重如山”的意识,摒弃躺平心态,拒绝甩锅行为。要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的根本标尺,把解决问题的数量和质量作为考核评价的核心依据,推动形成“干实事、重实绩、求实效”的鲜明导向,让治理效能真正体现在群众舒展的眉头和点赞的指尖上。于小岗位践行使命,在实干中彰显担当。
治理现代化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唯有从“小窗口”看见“大民生”,从“小切口”撬动“大变革”,从“小岗位”扛起“大担当”,才能让中国之治的根基更深、韧性更强、温度更暖,不负时代所托,不负人民所盼。(高瑞阔)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