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才气”为乡村振兴添“朝气”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为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各级乡村振兴局纷纷挂牌成立,一场新的战役悄然打响。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农民是主体,人才是关键。只有坚持建设乡村人才队伍,培育一批像“田秀才”、“土专家”这样的乡土人才,才能为乡村增添蓬勃“朝气”。
发掘文化型人才,让乡村有“底气”。时下,特色小镇成为加快乡村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载体,部分小镇在开发过程中急于求成,缺乏对文化型人才的培育,导致“千镇一面”、“千村一面”的景象出现,让投资者们望而却步。而在宁波市葛家村,丛志强教授在村民们心中播下的艺术种子生根发芽,刺绣、木工等传统技艺成为了村民的致富法宝;在六安市金寨县,大别山红色小镇的讲解员们深挖文化底蕴,讲好红色故事,让红色旅游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的依托,乡土人才正是乡村特色文化的最好载体,因此,要着力于发掘文化型人才,为乡村发展增添文化“底气”。
打造宣传型人才,为乡村增“名气”。互联网时代下,信息传播的方式、广度、速度都是过去无法比拟的,网络环境的变化使得乡村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具备“酒香”,更要学会“吆喝”。去年,丁真凭借他那纯真朴素的笑容走红网络,他的家乡理塘也在一夜之间成为了旅游热门城市。除旅游宣传外,网络也成为乡村农产品销售的重要渠道。其中,县长、区长、产业大户等本地带货主播的“吆喝”更加吸引网民的关注,不仅能帮助农民售出滞销的农产品,还能有效地宣传当地的民风民俗。未来,要充分利用乡土人才的“吆喝”,让乡村的发展打破空间的限制,使其“名扬天下”。
培育环保型人才,使乡村存“秀气”。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推进乡村振兴,生态保护需先行。因此,在乡村人才队伍的建设中尤其要注重环保型人才的培养。一方面,要重点引进生态环保类人才,打造生态环保铁军。另一方面,要继续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推广“河长制”、“路长制”等优秀工作经验,将领导干部扩充入环保型人才队伍,为乡村生态保驾护航。唯有如此,才能让乡村蓬勃发展的同时留存一份“秀气”。(朱家辉 浙江省宁波余姚市丈亭镇人民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