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抗战精神 赋能基层治理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庄严时刻,伟大抗战精神如同永不熄灭的火炬,照亮民族复兴的前行道路,也为新时代党员干部躬身基层、服务群众提供了明行动指引。
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锤炼基层干部铁肩膀。基层干部是宏观政策与具体民情的连接点,是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匹夫有责的担当,要求党员干部不再将基层治理视为一份普通的工作,而是要将其作为关乎当地发展、群众获得感的事业。三门县海游街道城西村的九任村党组织书记68年来持续接力兴村,正是对其最好的诠释。从第一任书记章正合带领村民解决温饱问题,直至现任书记章平发展物业经济,使村集体年收入超1000万元。九任书记始终以村庄发展、村民幸福为己任,展现了基层干部如何将担当转化为行动,真正锤炼出了让党放心、让人民信赖的“铁肩膀”。
以“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直面基层治理硬骨头。基层工作直面矛盾,如拆迁改造、信访维稳、环境整治等,都是难啃的硬骨头,由于治理条件复杂、基础薄弱,工作容易陷入“整治—反弹—再整治”的恶性循环,只有直面问题症结,果断向顽疾亮剑,才能啃下硬骨头。例如面对县域污水治理问题,三门县十多年间投入数亿资金,按照“以城带乡、区域联动、共建共享、降成本可持续”的城乡污水治理思路,大刀阔斧对城乡污水管网进行提升改造,最终城乡污水治理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成功改善人居水环境。
以“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保持基层工作的战略定力。基层工作事务杂,周期长,容易让基层干部感到疲惫和受挫,而从抗战精神中汲取的必胜信念正是破解这一困局的良方。信念坚定,基层干部进行基层治理面对繁杂事务,才有足够的动力去处理;信念坚定,基层干部推行政策过程遭遇阻力阻碍,才有充足的底气去攻坚。学习信念,不仅是了解抗战时期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更是要抓住必胜信念的本质,把信念融入基层工作的方方面面。只有在学中做、做中学,把这种信念变成实实在在的小事,一次又一次地坚持做下去,才能在解决那些反复出现、错综复杂的治理难题,在后续治理中才能越来越有信心、越干越有劲。
抗战胜利八十周年,抗战精神历久弥新。那份“挑担子”的担当、“敢碰硬”的勇气、“不松劲”的信念,正是基层治理用得上的。基层干部把这些精神揣在心里,敢啃硬骨头,坚持把小事落实,就能把基层治理做好,让这份精神在基层发光发热。(孙晨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