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抗战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年轻干部当在基层淬炼担当
电影《南京照相馆》将镜头对准1937年寒冬,拉开了那段黑暗沉重的历史,血泪侵染的照片无声地控诉着人间地狱冰冷、战争无情,更映照出中华民族在至暗时刻被血与火淬炼出的、永不弯曲的脊梁,这份在绝境中守护真相的坚韧,正是抗战精神最鲜活的注脚。现今,大好河山无恙,万家灯火通明,生而逢盛世,志续先辈英烈,吾辈更当自强。
以“南京屠杀历史底片见证的坚韧抵抗”领悟抗战精神内核,锤炼年轻干部服务群众的本领担当。南京沦陷期间,两名爱国青年罗瑾和吴旋拼命守护日本人自拍屠杀中国人的罪证相册,最终在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上,成为审判日本战犯谷寿夫的重要证据。这种在黑暗时刻坚守真相、不惧压迫的坚韧抵抗精神,正是抗战精神中“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微观映照。对年轻干部而言,这种精神意味着在基层工作中遇到矛盾不回避、面对挫折不退缩。当面对群众因政策理解偏差产生的抵触情绪时,需像先烈守护相册般坚守初心,耐心倾听、反复沟通;当推进乡村振兴项目遭遇资金短缺、村民观望等难题时,要以再难也要向前的韧性拆解问题,在啃硬骨头中锻造担当筋骨。
以“南京保卫战中军民同心的热血记忆”传承团结伟力,凝聚年轻干部扎根基层的奋进合力。南京保卫战期间,守军装备简陋仍顽强抵抗,无数市民不顾危险自发为前线送粮送水、救治伤员,甚至组成担架队穿梭于炮火中——这种“军民一体、众志成城”的团结,是抗战精神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生动阐释。正如当年南京市民用微光汇聚成抵抗黑暗的星河,基层干部也要当好“黏合剂”,让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老旧小区改造中,主动联合社区工作者、物业、居民代表召开“板凳会议”,把“政府干群众看”变为“一起议一起干”;在防台救灾关键时刻,与党员队伍、志愿者并肩巡查山塘水库、地质灾害点,及时转移群众;在产业发展中,搭建乡贤助乡兴合作平台,让分散的资源聚成合力。
以“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口述史中的不屈记忆”赓续家国情怀,践行年轻干部推动复兴的初心使命。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们用一生讲述“活着就要记住历史”的故事——他们带着满身伤痕走进纪念馆、走进学校课堂,只为让后人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警示。这种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存亡紧密相连的家国情怀,是抗战精神中“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当代传承。就像幸存者们用余生守护历史真相,年轻干部也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民生改善等一线战场挥洒汗水。在田间地头推广农业技术时,多想想如何因地制宜,做出优质农产品,让老百姓的饭碗端得更稳;在基层治理创新中,多问问邻里间的“鸡毛蒜皮”纠纷小事,多讲讲耕地种植等惠农补贴,让群众的获得感更实在;在面对诱惑考验时,多对照是否对得起组织的培养和群众的信任,多反思自己的“廉”字是否已经倾斜。 (熊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