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教育要打破“内循环”
开展主题教育,要转变“闭门造车”思维,主动敞开“大门”,加强上下、左右、内外互动衔接,确保上下串联、干群互动、成果转化,切实提高主题教育实效,让党员干部拥有更大收获。
吃透“上情”,洞悉“下情”,推动上下串联,防止主题教育“传导断层”。“上情”与“下情”是开展主题教育的两个基本点,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确保任务安排、措施制定、力度传导等上接“天线”、下接“地气”,顶层谋划与基层实践同频共振。否则,对“上情”吃得不透,工作就会偏离方向;对“下情”把握不准,安排就会“水土不服”。要吃透“上情”,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深入领会开展主题教育的重大意义和目标要求,明白主题教育如何开展,从而正确地谋划好、组织好、落实好。要洞悉“下情”,通过深入细致的调研和综合分析,把准一线干部群众的行动反响、思想动态、意见建议,结合基层的实际找准切入点、抓住着力点。要科学兼顾“上情”与“下情”,既让主题教育的目标要求得到全面落实,又调动基层党员干部参与的积极性,上下保持高度一致。
激发“内力”,引借“外力”,推动干群互动,防止主题教育“内外温差”。第二批主题教育的覆盖面广,涉及的基层党员干部多,要达到“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不仅要靠广大基层党组织压紧压实责任,激发党员干部的“洪荒内力”,更缺不少了群众参与、群众监督、群众评估。要激发“内力”,建立主题教育闭环机制,发挥领导干部表率作用,强化监督检查考核,引导党员干部刀刃向内,加强理论学习,深刻反思自检,敢于自我亮剑,持续整改问题。要引借“外力”,主动开门搞活动,注重问计、问需于民,多听批评之声,发动群众参与,帮助党员干部找问题、出主意,为整改成效“打分”,使干群之间形成良性互动,让主题教育成效更有保障。
深学“理论”,同步“实践”,推动成果转化,防止主题教育“知行分离”。“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开展主题教育,既要在理论学习中净化灵魂、陶冶情操、增进认知,也要走进基层一线,促发展、惠民生、办实事,推动“固初心”与“践使命”有机统一。理论铸魂与实践锻炼不可分离开来,更不能顾此失彼,须将理论学习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与基层实际充分结合,真正达到学懂、弄通、悟透,同时借助所学所知改进工作、推动发展、化解矛盾,努力做到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尤其要注意避免主题教育与日常工作成为“两家人”,各唱各的调,各干各的事;避免理论学习死记硬背“空对空”,与实际情况联系不紧、不深,一肚子货“倒不出来”,不到基层一线用起来。要多举办一些互动性、体验性、实践性的活动,引导党员干部释放才智,促进学习成果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杨东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