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 “新” 破局:激活新兴领域党建 “红色动能”
在数字经济浪潮奔涌、新就业形态蓬勃发展的当下,新兴领域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和社会治理的 “新蓝海”。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探索加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有效途径”,这为新时代党建工作指明了方向。如何在“新 领域筑牢“红色堡垒”、激活“红色动能”,成为基层党建必须破解的时代课题。
一、精准破题:以组织覆盖破解 “隐形党员多、组织覆盖难” 困境
新兴领域党员流动性强、分散度高,传统组织设置方式难以适应其发展节奏。北京朝阳区构建“网格化 + 铁脚板 + 微信群”工作机制,累计摸排新就业群体 8.3 万人,建立动态台账实现“底数清、情况明”;无锡梅村街道创新“建制型 + 功能型”党组织体系,组建 3 个党支部覆盖 1200 余名从业者,通过“云端党课”“学习角” 等载体实现教育管理全覆盖。这些实践表明,破解组织覆盖难题需打好“主动亮明 + 数据排摸”组合拳,既要通过 “码上回家” 等机制吸引 “隐形党员”归队,也要依托大数据打通平台企业数据壁垒,建立实时更新的党员数据库。正如陕西耀州区建成的全省首个新兴领域党建信息化管理平台,通过“智能填报 + 三色预警”实现党员动态监管,将传统几小时的工作压缩至几分钟,显著提升管理效能。
二、服务赋能:从“管理逻辑” 向“服务逻辑”的治理转型
党建的温度在于精准对接群体需求。南昌出台《意见》构建“四共四同”机制,通过共享服务阵地、定制 “成长课堂”、优化关爱举措,为新就业群体提供避暑取暖、子女托管、技能培训等“一站式”服务;上海静安区启动“骑手友好型商圈”建设,解决临时停车难题;杨浦区推行“骑手友好社区”,让从业者进出更便利。这些创新实践将服务阵地转化为“红色磁场”,例如青岛莱西生物医药产业链党建联盟设立“流动服务车”,下沉解决企业审批、土地等难题 80 余件,推动产业链产值增长 30%。当党建从“单向管理”转向“双向服务”,党组织便成为凝聚人心的 “强磁场”—— 北京三里屯街道通过 “先锋骑士驿站” 等载体,引导 115 名外卖小哥化身社区“移动网格员”,累计解决治安线索 63 件,真正实现 “服务对象”到“治理力量”的转变。
三、融合创新:构建党建与发展同频共振的“新生态”
新兴领域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党建工作亦需以创新破局。科大讯飞打造“五红党建”模式,将 AI 技术深度融入党建,开发智慧党建驾驶舱、虚拟主播讲党史等应用,党员参与研发的发明专利占比超 70%;天津逸阳文思学校探索“党建 + 数字 + 教育”形态,通过“AI 数字党建馆”“红色运动会”等载体,让党史学习从“静态灌输” 变为“动态沉浸”。在区域协同层面,河北印发《实施方案》提出“行业党委 + 属地兜底”机制,推动快递、网约车等重点行业党组织全覆盖;青岛建立“产业链党建联盟”,通过“链长”企业牵头、16 名党员骨干驻点指导,带动 10 余个重点项目落地,形成“党建链”串起“产业链”的生动局面。这些实践证明,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关键在于找准“结合点”—— 北京集智未来人工智能产业园将党建嵌入产业生态,通过“媒体进园区”“技术成果对接会”等机制,促成企业合作项目 12 个,融资超 2 亿元,真正实现“党建强、发展强”。
四、长效保障:完善全周期服务管理体系
新兴领域党建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制度保障与资源整合。辽宁朝阳县推行“四结合四着力”模式,通过“云课堂”“车间课堂”破解工学矛盾,累计培训党员 142 名;泗县建立“1+N”结对机制,为 3900 名流动党员建立动态档案,通过“红色积分”激励参与基层治理。在权益保障方面,菏泽市成立全国首支网约配送员应急救护队,青岛推行“四时关爱”工作法,建设“岛城暖心驿站”提供十余项服务;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提出建立“诉求表达回应机制”,通过“暖新在线”小程序解决新就业群体急难愁盼问题。这些举措构建起“组织有活力、党员有动力、发展有保障”的良性循环,正如河北《方案》强调的“压实平台责任、困难帮扶、典型选树”多维发力,唯有将服务保障做深做实,才能让新兴领域党员真正“流动不流失、融入有归属”。
从快递驿站到直播基地,从科创园区到商务楼宇,新兴领域党建正书写着“党建引领、治理创新”的新篇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越是情况复杂、基础薄弱的地方,越要健全党的组织、做好党的工作”。在这场没有先例的探索中,唯有坚持“组织覆盖有力度、服务赋能有温度、融合创新有深度、长效保障有制度”,才能让党的旗帜在新兴领域最活跃的脉络上高高飘扬,实现 “新” 群体与美好城市的 “双向奔赴”。(施远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