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乡村振兴” 破解数字化应用难题
众所周知,乡村产业多以农产品为主,但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者手中的整个过程中对生产、存储、运输环境等多方面要求极高,随着数字乡村建设的逐步开展,以“乡村电商”为主的乡村数字经济也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但总体来说,乡村居民缺乏对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的深入认识,对数字化的理解还浮于表面,数字化发展意识还不强。如何破解乡村数字化发展中的难题,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筑牢发展根基。当前,农村数字化基础设施薄弱,农业大数据建设和农村数据资源体系建设处于起跑的状态,数据整合共享不充足、开发利用不充足,数字经济在农业中的占比低于第二、第三产业,显然仍是数字中国战略实施的“短板”。在数字资源应用上,农业信息资源分散、数据标准不统一、缺乏数据共享机制、数据支撑能力薄弱已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重要瓶颈。目前乡村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仓储、物流配送等设施还比较落后,冷链配套设施缺乏,农业机械化水平等基础性配套设施还相对缺乏。因此,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当务之急。
培养相关专业人才,搭建锻炼平台。实施数字乡村战略,需要业务能力强的专业人才来提供技术支撑。而当前,乡村数字化管理水平与县域发展目标不匹配,一来由于乡村内部难以挖掘出专业技术人才,其次现阶段的乡村也很难吸引到专业技术人才“加盟”,难以保障数字化基本运维。任何领域,都需要专业人才的帮助和探索,农业产业也是如此。要改善专业人士数量较少的问题,就要不断建立好人才培养制度,广泛吸纳更多专业过硬,技术过强的专业人士,为农村数字化发展贡献力量。
解决发展制约问题,加强政策保障。中国的农村十里不同音,每个村的人口结构、经济发展等情况差异化明显,导致数字乡村的建设方案不可复制,往往需要根据乡村自己的特点对方案进行针对性设计。根据我国现实情况,国家对相关产业的政策扶持尤为重要。农业发展过程中,资金、制度等没有到位的情况较多,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影响到农业总体发展。应积极引导各类人才投入乡村振兴,制定返乡就业激励政策,提供补贴、贷款优惠、社会保障措施,鼓励具备数字化技能的人才返乡就业、创业,促进农村产业数字化转型。
让我们不断加快乡村互联网基础设施、信息传输通道和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推动乡村地区信息化发展,加快弥合城乡“数字鸿沟”。(谢淑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