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心交心、以矫促行,照亮前行的路
————义乌市司法局社区矫正心理矫治案例
前言:
在心理健康问题逐渐被重视的今天,一个特殊群体被纳入心理矫治的范围,这便是因触犯法律而被社区矫正的对象。心理矫治作为一项专业性、科学性很强的教育改造手段,其意义不仅在于对社区矫正对象改造过程的有效促进,也在于降低社区矫正解矫后重新犯罪率。所以在社区矫正对象中开展心里矫治工作是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首要标准的必然要求。
社区矫正对象刘××,男,22岁,户籍江西,未婚,初中文化,2022年12月,因盗窃判处缓刑2年,现在义乌市佛堂司法所参加社区矫正。刘某自身性格比较内向,人际交往能力较差,近一段时间出现精神恍惚、失眠、无精打采、注意力难以集中等情况。该社区矫正对象希望得到心理辅导与帮助。
一、主要生活经历及犯罪意愿原因分析
1.主要生活经历:通过咨询,在摄入性谈话中了解到该求助者自小父母离异,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父亲长年在外打工,导致刘某性格内向,读书成绩较差。因长期跟爷爷奶奶生活,缺少父母关爱,由此产生孤独、自卑心理。刘某前年从江西老家来到义乌打工,认识了现女友,由于共同生活,开销比较大,打工收入较少,刘某有时会偷偷将饭店里冰箱里肉、虾等拿回家,还会趁客人吃饭时,顺手偷点东西,慢慢胆子越来越大,最终在同年11月因一起盗窃工地钢筋被公安机关抓获。
2.违法犯罪心理分析:刘某小偷小摸的行为一直没有被人发现,随着日常开销日益增加,盗窃的次数也增多,身边女友,没有及时提醒,对其做法选择了默认,刘某随之越陷越深,一步步走上违法道路。
3.犯罪后心理状态分析:刘某对判刑有极大恐惧心理,因年纪轻,涉世不深,对于社区矫正无法接受也难自调节缓解。再加上刘某是外省人,自幼父母离异,女友对他的态度有所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得不到亲情方面的帮助和安慰,特别是想到自己孤单一人,一没文化二没本事,以后如何应付将来的生活,于是情绪更加低落。
二、心理咨询
1.倾听为主,给与共情。鼓励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内心的想法。该社区矫正对象性格内向,平时与别人沟通和聊天机会少,自己也不愿意将内心真实想法告之他人,所以一开始就从正面鼓励其把内心的感受和长期积压下的忧愤、恐慌说出来,并边听边引导,目的是给刘某提供宣泄的机会。通过引导让他敢说、会说、愿意说,把真实感受和想法说出来,才能对症下药。通过倾听,一方面让其不良情绪得到部分宣泄,另一方面帮助判断该社区矫正对象产生不健康心理的一些原因,便于进一步矫治。
2.分析成因,找出根源。在了解该社区矫正对象目前的现状,发现其是对社区矫正和未来生活充满担忧和恐慌,分析出找到归因根源并引导其内心接纳。通过政策解释、现状分析、将来预想等让该社区矫正对象接受目前的状况、承认自己的过错和犯罪危害,让其明白不良情绪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对未来充满不自信。
3.情绪转移,建立自信。用快乐的情绪体验替代悲伤的情绪体验帮助该社区矫正对象寻找在社区矫正学习、公益劳动、生活中曾经出现的积极情绪、快乐心情并与其起探索如何能更多地体会到这些快乐情绪和感受,引导其明白积极、乐观心态可以让人放下思想包袱,可以让人在逆境和困难中建立自信心,增强适应能力。
4.寻求方法,缓解情绪。及时释放内心的压抑、孤独、恐慌等情绪。建议该社区矫正对象在遇到思想困惑、不健康情绪时要积极主动寻找合适的缓解和释放途径,比如坚持一项自己喜欢的运动、与自己关系较好的人倾述、合理宣泄或者大哭一场,看电视、玩游戏等等。
5.积极暗示,重拾信心。帮助建立服改造自信、对未来生活的自信。从谈话中发现该社区矫正对象存在的诚实、无其他不良嗜好的优点并予以鼓励,告之其人的潜能可以在逆境中、受挫中得到更大发挥,帮助他发现并意识到自己存在价值,明白“事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万事开头难”、“只要付出就会有回报”的道理,逐渐减轻对未来生活的恐感,增强对以后改造和生活的自信。
三、咨询效果
通过五次的咨询、该求助者遇到不良情绪能运用一些方法进行归避,也渐渐喜欢与他人聊天谈心,比原来表现得更加活了对了改造将来生活的困难程度也能客观分析,表现得更理智,更自信。(义乌市司法局 吴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