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刊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理论学习 > 文化 > 正文

以创新之活水焕文化之生机

2024-04-02 10:12:47 | 来源: 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区码头镇人民政府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新质生产力”和“传统文化”成为热词,守正与创新再次碰撞。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博大精深,为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在文化发展道路上要坚持守正创新,守“传统文化”之根,秉“为民发声”之心,创“科文融合”之新。

坚定文化自信,夯实思想文化基础,切实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认同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讲话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文化自信的基础是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因此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做好文化宣传,加强文化建设,切实增强人民的文化认同感,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强大力量建设文化强国。

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传统文化创作依靠人民,解决人民的实际问题。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发展包括文化发展,而文化的繁荣发展离不开优秀的文艺创作。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新时代的文艺创作百花齐放,但一定要解锁好“人民”密码,文艺创作之路才能行稳致远。文艺创作要建立在了解群众需求的基础上,要贴近生活实际,做到为人民发声,回应人民需求。同时,要实现人民群众从“台下”到“台上”的角色转变,只有不断注入“人民”这个“源头活水”的作品,才能真正“属于人民”。

建设文化强国,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建设上要坚持守正创新,守中华文化之根,创时代文化之新,坚持“第二个结合”的实践导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文化现代化建设。从《典籍里的中国》《国家宝藏》《只此青绿》等文艺作品广受全年龄段的喜爱到改良汉服已成日常穿搭,传统文化和现代技术的碰撞让文化呈现更加生动、文化传播更加广泛、文化传承更加深入。(刘相云)

【责任编辑:兰明启】
手机版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法律顾问人员查询广告服务诚征英才免责条款隐私保护廉政建设投诉中心联系我们手机版
中廉导刊-周刊网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17-2023 by www.dzzk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热线:010-57190328 值班电话:13031055678 投稿邮箱:cndzzkw@sina.cn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563号 京ICP备19041149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259 出版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078 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6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