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刊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理论学习 > 文化 > 正文

把握三对扬弃关系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2023-06-28 17:28:16 | 来源: 江西省丰城市丽村镇人民政府

千年文脉延绵不绝,灿烂文明生生不息。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广大党员干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必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坚守文化本根,反对虚无功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也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一旦丢失,我们就成了失去精神家园的“流浪儿”。当今世界,面对“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文化纷扰,我们只有守住本根,才能“乱云飞渡仍从容”。毛泽东同志说过:“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而文化虚无功利主义缺乏文化自知和文化自觉,是对传统文化的轻慢和辜负,背后的实质是文化良知的迷失,危害则是消解中华文化凝聚力,侵蚀中华文明根脉。新征程新发展,广大党员干部要坚决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绝不能做亵渎祖先、亵渎经典、亵渎英雄的事情,不能失去文化本根,丢掉品味、格调和责任,要尊重和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在中华文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

坚持开放创新,警惕复古封闭。古语有言:“不日新者必日退”,创新是文化保持持久生命力的根本。中华文化固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但不是食古不化、照搬照用,更不是泥古复古、作茧自缚,而是不断地交流碰撞、创新变革、融合发展,才能古为今用、历久弥新。从《典籍里的中国》《国家宝藏》到《只此青绿》《唐印》,再到河南博物馆“考古盲盒”跑火、故宫“萌化”新创,无一不展现出传统文化与时代发展的融合碰撞。新时代依托新媒体、数字技术让阳春白雪的文化瑰宝从馆舍高阁逐渐走近寻常百姓,如无声细雨滋润国人心田。历史证明,开放创新既是文化自信的表现,更是文化繁荣的动力。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今天,广大党员干部既要脚踏实地,也要仰望星空,还要一以贯之开拓文化阵地,创新文化载体,擦亮文化品牌,在潜移默化中以文化人,在砥砺前行中引领风尚,在润物无声中培根铸魂,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文化繁荣兴盛之道。

坚持与时俱进,防止停滞不前。“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不忘源头方能开创未来,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继承。丁聪先生的漫画《两代人的反应》中,在传统的戏剧表演面前,两代人给予了不同的反应:老一辈的爷爷嘴角上扬、津津有味的看着表演,年轻一代则呼呼大睡。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却表现得毫无作为,这说明,只有发展大家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跟上时代步伐才更会被青年所接受。所以,传承传统文化应与时俱进,没有时代性的“传统”则意味着失传,只有“传统”与“时代”创造性结合,才能造就最有生命力的文化。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锻造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革命文化;在建设和改革时期,培育出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先进文化,这些都是优秀文化与时俱进的升华。广大党员干部应牢牢把握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做到紧跟时代步伐,不断调整和革新,创造性的传承,才能在发展的大潮中长盛不衰。

时序轮转,丹心永固。广大党员干部要接好时代赋予的接力棒,自觉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汇聚起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精神力量、文化力量。(贺琪琪)

【责任编辑:李煦洋】
手机版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法律顾问人员查询广告服务诚征英才免责条款隐私保护廉政建设投诉中心联系我们手机版
中廉导刊-周刊网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17-2023 by www.dzzk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热线:010-57190328 值班电话:13031055678 投稿邮箱:cndzzkw@sina.cn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563号 京ICP备19041149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259 出版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078 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6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