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化自信之土”固“乡村振兴之树”
近日,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内容是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学习指出:“出乎史,入乎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作为一名乡村振兴干部,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如何避免乡村振兴跟风照搬、陷入千篇一律、同质化严重、让人产生审美疲劳的死胡同。文化自信也许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方向和答复。
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谈到:“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意思是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系;想要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如何让“乡村振兴”之“树”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唯有深入挖掘本土的历史文化、提取能够引起乡愁、引发共鸣、引人驻足的文化元素,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用“文化自信”固本强基,让“乡村振兴树”繁茂长青。
运用科技重塑本土文化“血肉,挖掘乡村文明“软实力”形成乡村振兴“助推器”。新发展阶段,城镇化快速发展,多地学习总结“明星村,网红村”采取的方式是直接模仿,内容、形式同质化甚至村容村貌也同质化。千篇一律的网红村庄标配美则美矣,但是投入实际产品的产出收益不符合,和市场脱节,并未给当地百姓带来增收,甚至需要村集体和政府财政兜底去做后期的维护。想要改变同质化现状,可以运用科技重塑本土文化“血肉,深入挖掘本土非物质文化“软实力”形成乡村振兴“助推器”来破题,结合自身村庄的情况,走出一条具有自身村域特色的乡村振兴发展道路。如有红色文化、非遗文化资源的村,如何凸显出传统文化古朴又簇绿的璞玉本色讲好本土文化故事,让游子、让游人有驻足、探究的兴趣?结合科技是个不错的方向。如在打造红色文化长廊的过程中深入挖掘本土红色文化的故事线,开发手机小程序、APP,以景点触动、或游戏互动的方式进行景观与场景串联再现,引导游人融入当年的故事场景,让人听得进去、看得下去、玩得不停,在高科技的引领下仿若身临其境、不断引发人民内心深处的共鸣、触动心灵。
吸引人才巩固本土文化“根骨”,激发人才振兴“内生力”打造乡村振兴“人才网”。“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当前乡村人才振兴主要面临育人难、引人难、留人难、缺乏文化自信、对本地发展信心不大、得过且过的困境。政府、村集体要“筑巢引凤”,促“家燕还巢”,要着眼于“乡贤力量”和有一定想法、有一定技术的本土农业大户、治村能人组织回乡追忆活动,相互交流、如何在巩固本土文化“根骨”中融入新发展理念、新发展路径,融入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征程中,能使乡村振兴摆脱“同质化”道路,打出“文化美”的特色品牌,让文脉源远流长、让乡村振新焕发新机。
深化产业强化本土文化“灵魂”,深化产业兴旺“硬核力”铺就乡村振兴“黄金路”。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乡村振兴的高速发展也催生了产业的“粗放发展”,出现产业模式“照搬照抄”盲目随流、缺乏自身优势的普遍性问题,面对这一困境,做到因地制宜,根植依托于本土文脉的产业、打造专属于自身的产业品牌,做好多产融合,汇聚文化品牌合力,更具有核心竞争力、让乡村振兴更具独特性。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可持续、纵深化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乡村全面振兴,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让我们用“文化自信之土”固“乡村振兴之树”。让山美、水美、文化更美。(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文亨镇 沈怡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