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紧日子”炼“硬作风”
修订后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为新时代作风建设锚定新坐标。恰逢全党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这一重要举措为广大党员干部划出了行为红线,也吹响了在“紧日子”中锤炼“硬作风”的冲锋号角。
立规明矩,锻造纪律“硬标尺”。“令严方可以肃兵威,命重始足于整纲纪。”新修订的《条例》从经费管理、公务接待等关键环节入手,以精细化标准筑牢制度防线。广大党员干部当把学习《条例》与党章党规党纪贯通起来,通过案例剖析、情景推演等方式,深刻领悟制度背后的治理智慧。聚焦“三公”经费、会议培训等易发问题领域,建立动态自查机制,定期开展“回头看”。同时,将《条例》执行情况纳入干部考核“硬指标”,让监督问责既有力度又有温度,确保制度“长牙”、纪律“带电”。
以上率下,树起作风“风向标”。“其身正,不令而行。”领导干部作为作风建设的“关键少数”,必须发挥“头雁效应”。从一张纸双面使用、一盏灯及时关闭的点滴小事做起,将勤俭节约融入日常。坚决摒弃“重形象、轻实效”的形式主义,杜绝“讲排场、比阔气”的奢靡之风。在公务接待中严守标准,杜绝超规格宴请;在基层调研时轻车简从,减少基层负担。以实际行动带动全社会形成崇俭戒奢的新风尚,让清廉之风吹遍每一个角落。
精打细算,书写民生“幸福卷”。“节用裕民,而善藏其余。”过“紧日子”不是简单的“勒紧裤腰带”,而是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善用行政成本“减法”与民生保障“加法”:推广无纸化办公、远程视频会议,降低行政运行成本;加大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民生领域投入,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创新服务机制,依托“一网通办”“跨省通办”等数字化平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在老旧小区改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民生工程中,既要算好经济账,更要算好民心账,以实实在在的成效提升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过“紧日子”是作风的试金石,更是民心的度量衡。广大党员干部应以此为契机,将厉行节约内化为价值追求,外化为行动自觉,以“紧日子”的精打细算,换来“好日子”的稳稳幸福,用实干担当书写新时代作风建设的精彩答卷。(李钟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