拧紧“节约阀”筑牢“清风堤”
——修订《条例》为党政机关作风革新注入制度动能
修订后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进一步加固了党政机关率先垂范、勤俭节约的制度机制,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现实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和政府带头过紧日子,目的是为老百姓过好日子,这是我们党的宗旨和性质所决定的。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这一质朴话语,道出了我们党的宗旨和性质。我们必须从作风建设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事业成败的政治高度,认真进行学习宣传,并坚决贯彻落实。
2013年,《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出台,有力遏制了诸“车轮上的腐败”“舌尖上的浪费”“会所里的歪风”等突出作风问题。此次修订,以制度的刚性约束力坚决遏制和根治铺张浪费的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正是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与时俱进地完善规定,筑牢反浪费的坚固制度堤坝。
基层作为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直接面对群众,更需将修订后的《条例》要求落地生根。在经费使用上,要严格把关,杜绝随意开支。从严从简安排会议,将节省下来的资金用在刀刃上,腾出更多资金用于发展所需、民生所盼。
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在基层尤为关键。基层领导干部应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把有限的财政资源用在抓改革、促发展、干实事上,确保党中央关于高质量发展的各项决策部署真正落地见效。同时坚决纠治各种形式的“政绩冲动症”,对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造成严重浪费的,必须严肃追究责任。
此外,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基层同样不能掉队。新修订《条例》对各级党政机关深入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进一步提出要求。“过去打印材料总想用彩打显得大气,现在黑白双面打印已成肌肉记忆。”基层公务员的转变,印证着制度与习惯的相互塑造。比如,有地方将厉行节约纳入干部考核指标,或者开发区块链技术锁死超标接待的每一分钱,让“舌尖腐败”彻底成为历史,还有的地方推出效能监督码接受群众监督等等,这种变化正在塑造新的政治生态。
《条例》的修订与实施,为党政机关过紧日子提供了明确指引。各级党政机关尤其是基层单位,要以高度政治自觉,将《条例》各项规定落到实处,以优良党风政风引领社风民风,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浓厚氛围,让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成为干事创业的坚实底色。(熊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