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把标尺“量”出硬作风
党中央决定,自2025年全国两会后至7月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金色名片,是党员干部的精神脊梁。面对新时代的使命召唤,“政治含金量”“落实精准量”“群众满意量”犹如三把标尺,精准丈量着党员干部的党性纯度、担当力度和为民温度。这三个维度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构成了作风建设从思想到行动、从过程到结果的完整闭环,为新时代党员干部锤炼过硬作风提供了科学指引。
政治“含金量”是作风建设的定盘星,精准丈量党性纯度。政治纯度决定作风底色。政治上的清醒坚定是党员干部最根本的党性修养,政治“含金量”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体现在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真学真信上,对“国之大者”的深刻把握中,对政治纪律规矩的自觉遵循里。党员干部只有持续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形势面前保持政治定力,在重大考验面前站稳政治立场。只有经历思想淬火、政治历练、实践锻炼的反复打磨,才能在解决“怎么看”与“怎么办”的辩证统一中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政治上的坚定最终要转化为行动上的自觉。党员干部在面对重大任务时的主动请缨,面对矛盾问题时的迎难而上,面对风险挑战时的挺身而出,都是政治担当的具体写照。这种担当精神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不断的思想改造中培育,在严肃的政治生活中锤炼,在火热的工作实践中升华。
落实“精准量”是作风建设的度量衡,精准丈量担当力度。精准思维是新时代党员干部的核心能力。粗放式管理、笼统化施策已经难以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落实“精准量”要求既要把握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又要研究具体矛盾的特殊性;既要做好顶层设计的“大写意”,又要绘好具体落实的“工笔画”。这种精准既体现在对政策意图的深刻理解上,也反映在因地制宜的创新实践中。党员干部要善于运用系统思维把握全局与局部的关系,用辩证思维处理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用创新思维破解发展难题。在政策执行中建立全链条管理机制,形成“目标设定—过程控制—效果评估”的闭环体系。通过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责任化落实,把战略部署转化为可操作、可量化、可考核的具体行动。当然,精准不是坐而论道,而是起而行之。要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杜绝“上下一般粗”的机械执行。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保持“绣花”功夫,在细微处见真章,在关键处求突破。
群众“满意量”是作风建设的试金石,精准丈量为民温度。人民立场是作风建设的根本坐标。群众“满意量”不是简单的数字统计,而是对党员干部宗旨意识的现实检验。党员干部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群众表情作为工作的晴雨表,把民生温度作为政策的度量衡。这种立场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要转化为“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的具体行动。新时代践行群众路线,党员干部既要传承“蹲点调研”“解剖麻雀”等优良传统,又要创新“互联网+群众工作”等现代方法。要善于通过民主协商汇集民智,通过公开透明凝聚共识,通过制度创新保障权益。在政策制定时多听群众“心里话”,在推进落实中多解群众“挠头事”,在效果评估时多看群众“真实评”。群众满意度的提升,最终要体现在急难愁盼问题的解决上,反映在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增强中。要建立“问题发现—需求响应—效果反馈”的民生服务机制,把群众关心的“关键小事”当作党员干部的“头等大事”。这种价值取向需要融入党员干部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成为检验作风建设的根本标准。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政治“含金量”筑牢信仰之基,落实“精准量”校准行动之舵,群众“满意量”锚定价值之本,三者共同构成了新时代作风建设的立体坐标系。党员干部要自觉以这三个维度为镜,日日拂拭思想尘埃,时时校正行为偏差,处处对标群众期待,在永不停歇的自我革命中锤炼过硬作风,唯有如此,方能在新征程上续写作风建设新篇章,以清风正气凝聚起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李进才)
